数学

例谈课本习题的创造性使用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挖掘习题的智趣因素,激活创新思维 
   
  有些课本习题尽管单调,但不乏一些智趣因素。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果子”,为他们创造学习提供条件。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对课本习题“在100个方格内涂上阴影,使它占整个方格的50%”作了有效的拓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完成此题。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100个方格中绘出了美丽的图案。有的学生用几何图形组合成一盏小台灯,并写道“老师的台灯总在发光”,表达了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敬意;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戴斗笠的小姑娘在河边洗衣服,写道“独生子女爱劳动”;还有的学生用棕色的彩笔画了一条木船,写道“木已成舟”,或用红色彩笔画出红花,用绿色彩笔画出绿叶,写道“许看不许摘”……这些都展示着学生们美好的心灵和创造的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习题的练习数量,减轻学业负担 
   
  大量的课本习题往往使学生身心疲惫、消极应付,以至成为一台台解题的“机器”。一位教师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对课本习题的数量作了科学的处理。在学生掌握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必求解,但要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题、最不喜欢哪一题,为什么。学生一听不要计算便兴奋起来。有的说:“我最喜欢3、5和7这一题,因为这三个数两两互质,连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5、4和8这一题,因为8是4的倍数,也是8与4的最小公倍数,所以这一题等于只求两个数5和8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6、9和i8这一题,因为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所以18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35、7和28这一题,因为35、28都是7的倍数,所以这题其实就是求35与28的最小公倍数。”还有的说:“最不喜欢10、15、20和12、18、24这两题,因为它们不具备互质、倍数关系,只能用短除法去求。”这样安排,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变换习题的呈现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的对象所吸引,且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像课本中的口算题、判断题、计算题等,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变换课本习题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判断题,教师不妨命名为“数学医院”,告诉学生你们都是“医生”,看哪位同学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计算题,采取男女生擂台赛,看谁能成为“擂主”;口算题,让两名学生头戴黑猫、白猫的头饰捉老鼠,谁先又对又快地口算完,谁就捉住了老鼠……其他学生做裁判,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调控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综上所述,教师对课本习题的创造性使用,变被动地教教材为主动地用教材教,完成了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