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计算机只需要细心吗?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头戏”。计算题的解题思路明晰,易于掌握,且对于思维灵活性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依葫芦画瓢”。但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到中高年级,计算反而成为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教师,一方面对此种状况的产生百思不得其解;另一方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拼命地布置练习,希望学生在广阔的题海中多体会一点,因为熟能生巧。不过,此种方法的效果如何呢?事倍功半!这时候,我们往往把原因又归到了学生身上——不细心。其实,“不细心”真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观察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观察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完善。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除了思维的训练、方法的引入,学生的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存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计算准确、迅速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以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和速算、巧算比赛,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如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练,教师及时督促、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和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与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等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还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是一个反复出现、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它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非智力因素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