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从“四・三定律”的诞生谈起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今年,我上四年级三班的数学课。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单纯地让学生去计算教材上呈现的两组算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学习的前一天.安排每个学生为灾区的小朋友折叠6个绿色幸运星和4个红色幸运星,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全班同学一共做了多少个幸运星,还补充了含有三个以上加数的问题。如:学校前段时间为同学们购买了《爱的教育》、《谁动了我的奶酪》、《小狗钱钱》三种图书各50本,《爱的教育》每本13元,《谁动了我的奶酪》每本9元,《小狗钱钱》每本8元。学校买这些书一共花了多少元?学习活动分六个步骤展开: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算式间的相等关系。
   
  2.学生独立观察相等的算式,发现特征,然后再模仿举例,进一步验证这种现象的存在性,并尝试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3.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4.全班交流,评价、比较、优化、综合,形成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括号里几个数相加,括号外乘一个数,可以用括号里的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那个数,然后把所有的结果加起来。5.阅书对照,加深理解,规范表述。进行质疑。6.练习应用。在教学中,我只是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形成的结论不作任何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我修正、自主完成。 
  在看书质疑时,马腾同学提出书上的乘法分配律叙述得不够准确,“两个”应改为“几个”。学生们也一致赞同,并把乘法分配律修改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几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几个积相加,结果不变。为了表示对马腾的鼓励,我提议将乘法分配律命名为“马腾定律”。没想到学生们都不同意,说大家都发现了,只是老师没有叫他们回答,提议把乘法分配律命名为“四·三定律”。我对自己的疏忽进行了道歉,并郑重地把那天定为“四·三定律诞生日”。全班学生备受鼓舞,又对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进行了改造,创造性地写出“四·三定律”的字母式: 
  (a=b+c……)×x=a×x×b+c×x+…… 
  学生不唯书的精神和巨大的创造潜能,令我异常惊叹,同时也备感欣慰!课后,我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浅谈如下,希望能给教师们一点有益的启发。 
   
  一、民主、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张扬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创造的肥沃土壤 
   
  课堂教学应民主化。我努力创设现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一个和谐、快乐、激情、向上并具有思辨色彩的学习氛围,设法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放松的心态与快乐的心情。我给学生评亚里士多德的“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讲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不唯师、不唯书,敢于与众不同。正是在这种土壤的滋养下,才会产生一些诸如“四·三定律”的故事。也许它不是很科学的,但学生却从其中体验和感受到创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快乐、批判的意识,这比仅仅学会了乘法分配律更为难得与珍贵!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课堂上转瞬即逝的动态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挖掘、放大和拓展,使我们的教育在充满智慧的同时,又能充满快乐、张扬个性、弥漫自信、孕育希望……我想:四·三班的学生可能会忘记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内容.但他们决不会忘记“四·三定律”的故事,它的影响也许会烙印他们的一生。 
   
  三、教学中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 
   
  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提取素材——个人独立观察、尝试发现——模仿举例、自主验证——组内交流、形成意见——全班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始至终都没有刻意地引导学生去总结出所谓的规范性定律,对于学生形成的结论也没有作任何评价,把教师的干预降到了最低点。学生没有任何限制,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开放的、自主的,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修正、去完成,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和体现新课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补充,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现象源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体验创造与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和契机!如果没有这个改编和补充,也许就没有“四·三定律”的故事,这对我及学生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