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能者不必多劳――数学练习中如何合理发挥优生的作用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成了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因此,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思维敏捷、表达清晰、个性张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优等生(以下称为“能者”),他们是课堂的宠儿,老师的提问一般都由他们回答;课堂表演、上黑板演算也大多由他们完成,正所谓“能者多劳”。但是,笔者认为:能者多劳有诸多不妥。因为能者多劳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就势必“少劳”,甚至无劳可“劳”,这实际上剥夺了这部分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权利,影响了他们学业上的发展,并导致两极分化严重。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将“能者”适度转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同时用活这一资源去引领和发展学困生,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发展呢?本人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基础练习时—一让能者当“老师”
  一般情况下,新课完成后,老师都会安排一组与例题相似或相仿的基础练习,我在听课时,也经常遇到这种现象:老师出了几道题,也许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让他们自己选做其中的一两道题。而实际上,能者往往是最先完成的人。这时,大部分的学生还在忙着答题,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为了防止已经做好的学生影响别人,就说:“已经做好的同学把其他几道没有做的题目再做一下”。这样,能者又开始忙碌了……
  面对上述情况,我的做法是:在排座位时,就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能者和一些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困生同桌。这样,在能者完成基础练习后,就有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同桌的学困生。而这些学困生在完成新课的学习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是很到位,处于心未通而求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正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回想一下上述过程,如果在能者完成基础练习后,再多做几道题,显然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加重学习负担,只能是1+1仍然等于1。而让这些能者去当“老师”,则可以更好地发挥能者自身的知识优势,帮助学困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可以弥补老师逐个指导学困生时精力的不足。
  二、对比练习时——让能者当“配角”
  对比练习是针对知识的易混、易错点设计的~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和原来所学的旧知识之间或今天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注意什么?这种类型的练习对于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是十分有效的。一般情况下,一组对比练习出来,先让全班同学独立思考,接着能者就开始代替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和讲授,然后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直到大家都明白了,就算完成了。我认为:对比练习中,能者不应该是“主角”,而是“配角”。因为,在对比练习中出错的往往大多是班级里的中等生及学困生,能者的错误率较低,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把关注点放在这批容易出错的学生。比如说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
  (1)学校食堂二月份计划烧煤2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吨煤?
  (2)学校食堂二月份烧煤1.8吨,比计划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吨煤?
  解答这两道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谁是单位“1”的数量,然后弄清问题所求的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我在学生独立练习后,让他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且要求每个小组中做错的学生或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这样,每个小组在相互交流的环节中,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交流。而能者一般情况下不汇报,但是却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比较耐心细致地与其他人交流,做到简洁易懂,便于接受。这样的安排,能者除了要具有较强的数学思考和理解能力以外,还应该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其他同学,无私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这时,能者就有可能从一个风风光光的课堂明星,变成一个默默的倾听者,从“主角”变成“配角”。
  三、开放练习时——让能者当“裁判”
  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确定,答案唯一,存在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开放性练习具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等多种特征,在解法上往往表现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教学时,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每个学生潜能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充分地去实践和创造。由于开放性练习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就先让一些学困生进行汇报,接着让一些中等生汇报,等他们回答得差不多了,最后由能者进行补充,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让能者去当“裁判”,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通过分析、讨论、比较,最终得出各种算法之间的差异,以及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开放性练习,让学生计算中队旗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