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计算教学要关注数学思考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研究的重头戏。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单调的不足,许多教师致力于把计算教学演绎得有趣、生动。然而,计算教学的课堂上仅有热闹是不够的,毕竟思考才是数学的“根”。因此,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升计算教学的数学味。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关注数学思考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变追求有趣为突出思考 
   
  当前,计算的引入教学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是生活情境的运用。然而,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时髦,把情境创设看成激发计算教学情趣的最终目的,而忽略了教学情境对学生数学思考的促进功能。事实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情境创设应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的。因此,教师要摆脱把计算教学情境肤浅化、简单化的倾向,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当作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从而提升情境教学的功效。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 
  案例A 课始出示本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男生12人,女生35人。然后教师问:“如果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一瓶矿泉水,准备3件(48瓶)矿泉水,够发吗?我们该怎么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先将总人数求出,再进行比较,得出12+35;也可以先把48瓶矿泉水发给男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再与女生人数比较,得出48-12(或把48瓶矿泉水先发给女生每人一瓶,再将剩下的瓶数与男生人数比较,得出48-35) 
  上述案例,教师充分重视数学问题生成的思考过程,从“学校准备的矿泉水是否够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地将生活问题提炼成“先求总人数”或“先求剩余数”再进行比较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考过程,真正参与了数学算式的“再创造”活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感受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意义与价值。 
   
  二、铺垫教学:变模式获取为模型启发 
   
  在计算教学中,适当的铺垫是不可少的。然而,有的教师把铺垫教学局限于数学计算技能的获取,为学生搭建的是暗示性、狭隘性、过渡性的“桥”,以便让学生轻松、便捷地获得知识。这种模式化的铺垫教学难以让学生经历计算多样化的探索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个性。而用数学模型的思想指导铺垫教学,能确保数学问题的探究空间,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探索过程,获取丰富、积极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教学“异分数分母加减法”一课时,进行这样的铺垫教学: 
  案例B 课始,教师出示“0.83元-5角”、“1.7元+8角5分”两道算式让学生思考:“这两道算式可以直接计算吗?该怎样办?”学生指出各数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可以把各数统一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后再计算。“在小数计算中,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通过提问,从而再现、强化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1/5+1/2”、“3/4-1/2”两道算式,然后提问:“相加减的各数计数单位相同吗?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再计算,结果有的学生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有的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还有的把算式看成1/5元+1/2元、3/4元-1/2元,再转化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加减法算式……学生在“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数学模型的启发下,各显其招,课堂变得异常活跃,富有生机与活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所组织的铺垫教学,并不是关注计算的具体操作程序,而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回忆、再现“相同计算单位才能相加减”这一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计算方法,主动参与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再创造”活动。这种以唤醒、启发数学模型为指向的铺垫教学,既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又做到隐而不明,使数学问题富有挑战性。这样,学生能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构水平。 
   
  三、材料选择:变特例展示为典型探究 
   
  计算法则、定律等算理的揭示,总是以一定具体的算式为载体。在对计算算式例题的选择编拟中,许多教师遵循“小步子”的原则,以“分散难点”为由,选择特殊化素材为例让学生探究。这种通过教师“去枝削干”特殊化处理的数学素材,虽然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同时也失去了典型性,丢失、掩盖了计算算理的本质,使学生如同雾里看花,难以触及计算算理的思维内核。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突出数学本质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素材,让学生深入思考,真正理解计算算理,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构水平。例如,“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 
  案例C 
  教师创设购物情境,引出了以元为单位而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算式,如38.5元+42.35元、15元-7.06元等,让学生思考:“小数位数不同,该怎样相加减呢?”学生在元、角、分经验的感悟下,摆脱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计算经验的束缚,直接触及、理解“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计算的准确率较高。 
  在上述案例中,所呈示的是位数不同的典型算式,这就使算式因小数位数“错位”而更有思考性,从而让学生直接触及小数加减法的本质——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直接相加减,进而认识到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形成正确的计算技能,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四、巩固练习:变计算操练为算编结合 
   
  诚然,计算技能的巩固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然而,有的教师把计算教学的巩固练习局限于反复单调的计算操练上。这种千篇一律的机械性题海战术,仅以“量”取胜,缺乏思维挑战,学生感到单调沉闷,疲于应付,难以奏效。因此,计算教学的巩固练习只关注一定的训练量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变算为编,以编促算,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一课的练习巩固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案例D 
  教师通过创设“过草地”、“拔河”等情境,进行一定量训练的同时,还设计了算编结合的练习题。(1)改编:把25+34这道算式改变其中一个数字,使它变成进位加法再计算。学生编出了如26+34、27+34、28+34、29+34、25+35、25+36、25+37、25+28、25+39等计算式题,并计算出结果。(2)自编:请编出得数是63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再计算。学生编出了如16+47、25+38、36+27等算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沉浸在积极探究的愉悦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一定量的计算技能的训练后,通过算编结合,打破内在认知平衡来激活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深入、持续。这样,既巩固了计算技能,又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焕发了计算练习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仅追求外在热闹、有趣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算思结合,以思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