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依托教师智慧把数学教学的“ 根 ”留住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当前,有人呼吁:“教育应该把‘根’留住。”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把什么留住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根”应该是思维习惯及人文精神,也就是“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数学教学要重‘知识’,更应该重‘智慧’,课堂内让‘知’与‘智’和谐推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的“根”留住。关键在于教师的智慧。 
  那么,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很显然,教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课前 
   
  1 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 
  数学文化有着它传承中固有的内在结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而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和延续。因此。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重点,并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使数学学习尽可能保持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 
  2 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 
  教学从哪里开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对特定的学科内容进行学习前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态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如在“平均分”一课的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的开始,就会完成这样一个环节:出示课题“平均分”(这是课堂教学导入的一种“直白”),并问学生对平均分有哪些了解。此举的目的是查探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经验被利用、激活、调整与提升的过程。 
   
  二、课中 
   
  1 有效生成,关注思维导向。 
  (1)思维局限或发生偏差时,引导思维回到正轨。 
  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以促进教学预设的顺利进行,不仅是师生互动交流与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师的提问(追问)中,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将思维活动直接指向问题解决,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片断: 
  (出示男、女生跳绳成绩统计图,略) 
  师:要比较哪一队跳得多,你打算怎样去比较?(女生中××跳得最多,所以女生队跳得多) 
  师:一个人的成绩能代表全队的成绩吗?(先求出每队中一共跳多少次,再进行比较) 
  师: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多,这样的比较公平吗?(不公平)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先求出每队中平均每人跳多少次,再比较哪个队跳得多)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的回答,暴露了解决问题方法单一和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与问题解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深刻理解。 
  (2)思维混乱时,引导建立有序思维。 
  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新授知识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新知情况良好,可当他们自主独立完成练习时,有部分学生错误频频,而教师在旁稍加点拨、引导后,又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较弱,或新知与已有认知发生冲突。导致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为学生提供有序的思维方法,使之顺利完成练习。 
  如:把566300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学时,把此知识点概括地分为四步:①找(找到万位);②点(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③去(去掉小数末尾的“0”);④添(添上单位“万”)。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自然地处于有序状态,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 
  (3)思维正确时,引导体验走向深刻。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考虑到问题产生的全面性,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便地解决问题。同时。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反映出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