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另眼看“典型课”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翻阅案头不少教学研究类 杂志或教学用书,总有诸如“典型课示例”、“典型课教学评论”、“典型课例评价”等内容。可见,典型课在教育教学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地位如此“典型”的典型课,作为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该如何看待呢?面对当前典型课的某些现象,教师该如何冷静地看待其作用,同时又看到其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呢?那些与典型课同处、所谓“不典型”的课,其“生存”状况又要不要关注呢?如何对待不典型的课呢?…… 
  众多问题,让我这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不禁引发了一些很不“典型”的思考。 
   
  一、什么叫“典型课” 
   
  这一概念请恕笔者水平有限,实在难下比较确切的定义。即使下了定义,也不能说某一节教学内容就是典型课。但是,只要提起“年月日”、“圆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教学内容,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就是典型课。因此,要制定这“是”与“不是”的标准,的确有点难,大有“心明而口不能言”的滋味。 
   
  二、典型课带来了什么 
   
  1.作用、优势 
  应该说,典型课的作用与优势非常明显。正因为其内容具有代表性,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涉及到,且人所共知,所以往往具有较多,较深的对比与研究。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比如“左右”、“可能性”、“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质数与合数“等一类课,设计者匠心独运,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令教师们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可作一番深入的教学探索,激发思考,启迪思维。而对于不少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不久,每每见到这样的示范,总是不胜欢欣,既可供学习,又可供模仿,这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途径。 
  2.负面影响消息 
  在看到其“典型”的作用——供模仿、学习、研究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典型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君不见有太多的公开课、比赛课、研讨课、示范刘、观摩课,几乎都是这类典型课独霸天下,一统江山。难怪有些教师一听是某一教学内容,便提不起去细细聆听的精神。因为这类课太过于精美,太过于制作,让人真的只能“看看激动,想想感动”,等到回去实践后,不仅是一动也不动,而且是想动也动不了!对于自己平日的家常课,如果遇到的是典型课,还可参考甚至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如果遇到的不是典型课呢,则无从参考,只好草草对待,或是没了想上好课的激情。长期受此思想态度、行为做法的影响,虽不在多数,但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让人思索再三:“典型课,你在无形中诱导着什么?” 
   
  三、如何对待典型课与不典型的课 
   
  1.对待典型课 
  资源共享,但要不惟一。惟“典型教案”、惟“知名教师”和一味照搬,其做法不妥。既是典型课,在教材体系中、在教学任务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自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应当认真对待。我们所要做的,应是吸取其过人之处,借鉴其巧妙的教学设计,在立足教与学的实际基础上认真对待,深入领会该课设计者的“典型”设计之初衷,这就是资源共享。 
  仍要反思。受各人的教学观、学生观的不同,每节课在具体操作实施时也不相同。借鉴了,实施了,结束了,仍需反思。即使只有一点启发、经验,一些体会、教训,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成长。一点一滴,皆从实际中来,来之不易。 
  2.对待不典型的课 
  合理设计,也要不唯一。教材版本不同也好,实际教学不同也好,不典型的课,其数量一定比典型课的数量要多,其作用也不一定就比典型课作用要小,地位要低。教师在思想上同样要重视,更要认真对待,按照自己的思路,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流行、时兴的做法不一定就都对,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同样重要,学生自学、独立性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同样重要……不应再一味模仿的同时,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判断力。 
  也要反思。在不典型的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自由驰聘。教学细节、学生反馈,哪怕是一句适时的教学评价,或是一个临场应变的教学提问,亦或是一段学生热烈的课堂争辩,其效果、价值都可令教师感悟或深思的。只要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精彩自在其中,同样也可创造!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案例《“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不正说明,即使是一节平平淡淡的课,一节内容枯燥乏味的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也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真实课堂里生成的精彩! 
  愿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面对这些典型的或不典型的课时,能多一些自我思考,使每一次课堂教学,都能引发自己教学生活中的典型思考。 
   (选自《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