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解题策略多样化≠什么都行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建议之一。并已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有些教师把“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同于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一、多样化——要符合生活实际 
   
  北师大版2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段——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 
  上述例子从纯数学思维的角度分析。每种派车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派车”是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因而每一种方案都必须符合现实生活。即要体现可行性与尽可能节约。笔者认为。在“派车”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留的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有两种车时指小型车的坐位)的派车方案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夏令营行李很少,不需要留一辆车的坐位安放.派车时要做到可行又经济,从而把学生引到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思路上去。同时在各种派车方案呈现以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得出比较合理的派车方案,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多样化——要有利于后续学习 
   
  北师大版3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中游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题策略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15+15+15=30+15=45(元)。① 
  生2:10×3=30,5×3=15,30+15=45(元)。②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③ 
  生4:15×2=30,30+15=45(元)。④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案?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生3:我喜欢用自己介绍的方法。 
  师:好的。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 
  教师说完,出示练习题:13×3,70×5,24×2,13×5,31×3,34×2,24×4。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原因在于例题教学中加法先人为主,并且用加法计算也很简便。 
  上述教法表面上看,解题策略多样化了。教学民主了,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教学重点有没有体现?会不会影响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学习呢? 
  课堂中当学生呈现多样的解题策略后。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的角度考虑。他们或是固步自封。总是选择自己的方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就是好的;或是无所适从,等待教师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并反思各种方法。正确地认识每种方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并推荐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应是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拓展应用的基本方法。或是与后续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方法。如上例教学中。老师在积极肯定每种方法的同时,应指出方法③使用的局限性.方法①④对笔算乘法帮助不大。方法⑦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可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必须优化。并不是什么都行。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举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一个新的误区.即“什么都行”,完全忘记了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我们所希望的是在收敛型与发散型思维之间建立平衡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既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选自《湖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