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返璞归真:让数学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新理念下的教学特别强调结合现实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上,情境确实给予学生许多创新的灵感,亲身体验也给予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探索则带来许多成功的喜悦,这些改变赋予了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着浮华的东西……如何能够让数学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下面,试从一些典型案例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情境:从“不合时宜”走向“抛砖引玉” 
    师: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1: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后来看到一个高脖子的瓶子,里面装了半瓶水,乌鸦就使劲地把嘴往里伸,可怎么也够不着水。乌鸦找来了许多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慢慢地,水涨上来了,乌鸦就喝上水了。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2:乌鸦很聪明。 
    师:聪明在哪里? 
    生3:会用小石子帮忙让水漫上来。 
    师:你们想知道小石子为什么能让水漫上来吗? 
    …… 
    探索:从“浅尝辄止”走向“步步深入” 
    生4:我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生5(边说边示范):我把一张纸平均折成2份、4份、8份、16份,就会看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生6:我也有办法来证明。如果把课本(160页)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就会看到每一份的大小由80页→53.3页→40页→32页……逐渐变小。 
    …… 
    [深层透析: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越来越多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将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可是,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差异,学生的探究程度也有所不同。案例A中,学生在教师的规定下,通过着色知道分数的大小,探索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而在案例B中,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把结论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明白: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尽管都从单位“1”中各取相同的份数,彼几份却非此几份。这样,就把学生的探索引到了“理解”的层面上,使结论后面的本质浮出了水面。] 
    作业:从“做题”转向“调查” 
    案例A:一位教师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师生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如下: 
    师:请你用身边的物体表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生1:电视柜有1立方米。 
    生2:粉笔盒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生3:铅笔顶上的小橡皮头有1立方厘米。 
    师(呈现问题):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案例B:一位教师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建立“升”与“毫升”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做一个课后调查:收集生活中常见的10个物体的容积。学生反馈如下:娃哈哈矿泉水瓶净含量365ml;康师傅水蜜桃汁瓶净含量350ml;资生堂美白乳液净含量100ml,眼霜净含量20g;调皮宝花露水瓶净含量195ml;鲁花牌花生油瓶净含量5L;大瓶鲜橙多净含量为1.5L…… 
    [深层透析:案例A在教学中最具代表性,往往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之后,接着做习题,这一内容的学习就到此为止。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认知局限于教室内体积单位的“生活原型”,缺乏量感的体验。而在案例B中,教师则引导学生的认知从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升”与“毫升”。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1升”与“1毫升”,而且知道了几升、几百毫升等,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同时,学生还发现“g”不是容积单位,使认知具有了思辨性。] 
    反思:从“蜻蜓点水”走向“深思熟虑” 
    案例A: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的: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生1(看黑板上的字读出来):知道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认为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最重要? 
    生2(看黑板上着重标记的词念):“同时”、“相同”、“零除外”。 
    …… 
    案例B: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时,在课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为“长×宽”和“棱长×棱长”都得出底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看作“高”,所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生2:可以用“横截面积×长”来计算体积,因为“宽×高”和“棱长×棱长”分别得到长方体与正方体左面或右面的面积,所以可用“横截面积×长”来计算它们的体积。 
    生3:也可以用“前面面积×宽”来计算体积,因为“长×高”和“棱长×棱长”分别得到长方体与正方体前面的面积,所以可用“前面面积×宽”来计算它们的体积。 
    生4:其实,如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摆放的位置稍作改变,“横截面”或“正面”都可以变成“底面”,所以都可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它们的体积。 
    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 
    [深层透析:反思是一种智慧,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思路明晰,更深刻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案例A中,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反思,只是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而案例B则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琢玉在手,成玉在心。”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教学的每一步,都可以走得更真实、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