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不乏这样一个现象: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研究轰轰烈烈。正因为如此,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中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动手操作、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老三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受到空前的冷落,占数学课时总量近二分之一的“老三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普遍存在。我在平时的随机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仍然是以机械重复训练占主导,其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是教师按照书中的练习题,讲一题后让学生练一题,按程序进行到下课为止,或教师讲几个要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一做到底。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无疑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蚕食了课程改革的成果。针对上述现象,我校集中精力进行了“老三课”的实践与研究。现以复习课教学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复习课的意义与结构 
     
    复习课是新授课结束一个时段以后,为了防止遗忘知识而设计的一种常见课型。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恢复记忆,弥补知识与能力的缺陷;二是巩固、整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促使知识系统化;三是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复习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四段式”的课堂教学结构。1.宣布课题,明确要求,激发兴趣。2.引导回顾,系统整理,形成网络。这个环节通过选取典型的范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板块或知识网络。3.分层练习,深化理解,增强能力。教师把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呈现在层次化的结构之中,让学生逐次进行基本题、变式题、开放题的研讨和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沟通联系,融会贯通,提炼方法。这个环节主要是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并能根据知识内涵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 
     
    二、复习课设计的策略 
     
    复习课的知识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因此,要想使复习课取得高效,第一,必须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使练习题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开放性与趣味性;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的手、脑、眼、口协调运转。为此,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四点: 
    1.要把平时学习的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注意层层对比,区别异同,突出共性。 
    2.复习课要精心设计练习题,防止繁、难、偏、怪的题目或题型出现。对于难点知识(易混易错的),可通过对比、判断、选择等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重点知识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进行强化训练。 
    3.复习课要注重知识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学习方法。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协调好讲、练、评、议、结(总结)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案例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这三种图形的面积。 
    2.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明确要求,激发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第一,要进一步熟练掌握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不仅学得扎实,而且学得灵活、轻松。 
    (二)引导回忆,系统整理,形成网络 
    电脑出示: 
    1.引导回忆。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梯形呢?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操作电脑,展示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巩固学生的记忆。 
    2.讨论交流。 
    (1)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2)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也要除以2? 
    3.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出,推导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总是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我们解决新问题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一边小结,一边用电脑展示转化后的知识网络图,略)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增强能力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的面积。 
    通过这组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求积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二层次:变式练习 
    2.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第一组: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8分米,面积是多少?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比底长3分米,面积是多少? 
    第二组: 
    (1)三角形的高是9米,底是18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三角形的高是9米,底是高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求面积的过程中,如果有的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要根据题意,先求出这个条件。 
    3.选择条件,求面积。(单位:分米) 
    在学生选择条件列式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讨论:(1)第一题为什么可以用12×5和6×10这两种方法列式?(2)第二题为什么只能用10×4求面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在我们学习的图形中,底边一定要和底边上对应的高相乘。 
    4.合理选择,并说出理由。 
    (1)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3米,高3米。求梯形的面积,列式是()。 
    A.13×3÷2B.(13+0)×3÷2 C.无法解答 
    (2)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平方厘米。 
    让学生进行判断、选择和说理,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开放性练习 
    5.我是小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红色布料,长1.8米,宽0.9米。用这块布料做成底边长90厘米、高30厘米的红领巾,最多能做多少条?并写出或画出最佳裁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