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置数学练习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去数学练习设置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练习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过于简单、重复、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的例题,过度实施“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严厉督促下长期苦练,心理上无形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需合理地设置数学练习,有效提高数学练习的质量。 
     
    一、练习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的能力与思维方法得到改善,同时要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所以练习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创设了逛商场购物的情境。 
    师:今天,带你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好吗?(进入情境)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我想知道一支圆珠笔多少钱?我想买两支。 
    生2:怎么没有营业员呢? 
    生3:我想当这里的老板,这全是我的。(学生大笑) 
    …… 
    (师请四名学生做营业员) 
    师:现在每人有10元的购物卷,去买你们想要的东西吧。同时,要注意我们的数学问题。 
    (学生开展活动,并用数学算式反馈结果) 
    生4:我用6.5元买了一个笔盒,还剩3.5元,算式是10-6.5=3.5(元)。 
    生5:我买了两枝铅笔,每枝0.30元,还买了一盒水彩笔,花了4.80元,一共用了5.40元,算式是0.30+0.30+ 
    4.8=5.40(元)。 
    生6:我买了一支1.50元的笔和3本练习本,每本0.60元,一共用了3.30元,算式是0.60+0.60+0.60+1.50= 3.30(元)。 
    ……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知识与购物的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练习设置要有丰富的趣味性 
     
    根据小学生喜爱趣味性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开展游戏、竞赛等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警察与盗窃”的问题情境。 
    师:最近派出所抓住了三个盗窃嫌疑人,警察对他们进行了审问。 
    [多媒体出示:甲嫌疑人说:“2006年2月28日到3月1日这4天去了广州。”乙嫌疑人说:“那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电视的内容说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丙嫌疑人说:“我出生在1982年9月31日。”] 
    师:请你帮助警察,从他们说的话中,判断出谁在说谎。(经过片刻的讨论后) 
    生1:甲说谎,2006年2月28日到3月1日总共才2天,不是4天。 
    生2:丙也说谎,9月份没有31日。 
    生3:乙说得是真的,2008年奥运会是在中国北京举行。 
    …… 
    这样,将三道简单的判断题与警察审案联系起来,使问题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中初步了解到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有时要从数学角度作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三、练习设置要有适度的层次性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差别的,练习太容易,优秀生“吃不饱”;练习太难,学困生“吃不了”。因此,练习设置要体现因材施教,即要有适度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以设置从“基础——拓展——综合”的练习,也可以设置有多种答案或解题策略多样性的开放型练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所长,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练习:如下图,求∠1、∠2、∠3的度数。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获得了多种解答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的角”的方法,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设置要体现师生互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高高在上的教官,教师说一,学生不敢说二,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为了得到一个概率数据,我设置了在一个装有30个红球与10个白球的袋子里任意抽出10个球的活动,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参与抽取,从而得到了多次的抽取结果。 
    师生之间的互动,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亲切,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总之,数学练习设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学习活动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