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另眼看课:数学学习素材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找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新课程实施至今,在教师头脑中深刻的印象之一是: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这一理念当然是正确的,问题是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学习素材非要从生活中寻找不可。
  牵强生活实例的尴尬
  在进行有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选择的实例非常牵强,由于例子不当,有时甚至会出现尴尬局面。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一课时,为了使学习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的特点,填出空格中的数据:
  教师本以为学生在填这两张表的过程中会说出:在第一张表中,每天看书页数不变,从天数与页数的对应关系求出每天看书页数,再计算6天看了多少页,60页需要看多少天;在第二张表中,由于每天看书页数在变化,无法确定6天看书的页数和60页需要看书的天数。以此来强化第一张表格中的每天看书页数不变(“单一量”不变)。
  在实际教学时,大部分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意图进行思考,开始教学比较顺利。就在教师为自己的设计感到满意的时候,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华前五天虽然每天都看5页,但到了第6天有可能不是看5页,那又怎样填呢?我觉得这两张表格都不好填。”由于这位学生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几乎全班同学也都跟着议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尴尬,教师只好生硬地说:“第一张表格中小华每天看书的页数是一样的。”此时,学生也只好按教师的补充说明,归纳《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但心里很不服气。
  这个例子促使我们思考:数学学习素材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吗?从数学自身设计的学习素材就不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以纯数学设计的学习素材难道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小学数学确实能在学生身边找到大量的例子作为学习素材,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并加以合理利用。但绝对不是每一节课、每一课的每一环节都非要用到生活实例不可。利用数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学习素材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关键是怎样设计才更有效。从数学自身出发设计学习素材,至少可从“数形结合”、“数式规律”两个角度展开思考。
  寻找数形结合
  数学研究的主体是突出数与形的关系,特别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中,数与形结合的学习素材随处可见,问题是怎样结合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例如,杭州唐彩斌老师对《归一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他从形与数的变化,揭示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片断如下:
  呈现数形素材,提出问题计算。
 
  ⑴左图长方形表示120,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能计算出结果吗?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
 
  ①:阴影部分是多少?计算方法:120÷4=30。
  ②:空白部分是多少?计算方法:120÷4×3=90。
  教师与学生一起略作质疑,为什么先想到“除以4”,再“乘3”。接着教师又呈现下面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