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例谈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富有成效且充满诗意。而质量低下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 
     
    问题情境不是教师为了赶时髦的课堂点缀。就一堂数学课中的某个特定的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目标,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要与否,盲目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不但无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一】“平移与平行”(北师大版)课堂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在炎烈的夏天突然停电了,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空调停了,热死了! 
    生:停电时间长了,电器不能用,我们就吃不到冰淇淋了。 
    师:是呀,停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那么,你们知道电是怎么送到一家一户的吗? 
    生:通过电线输送的。 
    师:你们看到过电线吗? 
    师(在出示两根输电线的图片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两根电线这样的两条直线的关系——“平行线”。 
     
    【反思】 
    出示“平行线”的原型——两根输电线的图片,只要一个简单的投影就可以完成,但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却不顾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刻意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这种脱离数学教学的本质,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做法,不但没能发挥问题情境应有的作用,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要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就必须紧紧抓住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就必须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不管是多花哨的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都是多余的。 
    【案例二】“倒数”(浙教版)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教学“倒数”,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倒过来。例如人可以手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就变成了哭相(图片示意)。你也能举例吗? 
    生1: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子上。 
    生2:布娃娃倒过来头向下。 
    师(很高兴):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板书:倒数)。猜一猜,倒数是什么? 
    生3: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例如1的倒数还是1,8的倒数还是8,9倒过来变成6,所以9的倒数是6…… 
    教师愕然…… 
     
    【反思】 
    “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当然不是教师希望得到的回答,但这能怪学生吗?事实上,正是因为教师错误地把问题情境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倒数”的字面含义上,而没有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上,才使得学生的思维在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情境中误入了歧途。反思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必定是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脱离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情境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契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事实上,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也必定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而创设的。 
    【案例三】“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六一儿童节马上要到了,老师打算买36本书寄往希望小学。为了更好地保存书,老师还打算在书上贴上封面(只贴一个面),你说老师该买几张纸呢? 
    生:买36张,因为有36本书。 
    生:买18张。 
    生:买72张。 
    (学生漫无边际地乱猜着,尽管教师边说边比划:纸店里卖的纸是这么大的,学生还是热闹地猜着10张、6张、12张……) 
    这时教师无奈,只好话锋一转,问:小朋友,在买纸的时候你认为要先算算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在沉默了许久后,终于有小手举了起来) 
    生:老师,我认为要先算面积。 
    生:根本不用计算,估计一下就可以了。 
     
    【反思】 
    老师原想用“在买纸的时候你认为要先算算什么”这一问题导入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可学生的回答却是“根本不用计算,估计一下就可以了”。是学生不“识趣”,还是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有问题?答案当然是后者。那么,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究竟有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没有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相契合。试想一下,在平时生活中买纸贴封面,有几个学生会先算算书的面积,再算算纸的面积,然后再计算需要多少张?恐怕都是“不用计算,估计一下就可以了”。可见,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走进教师为他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数学,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就必须契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 
    【案例四】“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谁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生: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师:谁能告诉老师,还有几只? 
    生:17-8=9只,还有9只。 
    师:谁还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