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学数学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改实践证明,创设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例4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注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凸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其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4“儿童商店”图)小朋友们,这是笑笑阿姨开的一家儿童商店,现在谁来介绍一下,商店里有哪些物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学生流畅地介绍了练习本、熊猫玩具、布娃娃、篮球、铅笔、文具盒、地球仪、羽毛球拍及小闹钟的单价,特别说明小汽车玩具的单价被遮住了。 
    师:一气呵成,说得真好呀!大家用掌声表扬他! 
    接着,课件出示并播放笑笑阿姨的问题:“20元可以买几只熊猫玩具。” 
    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看着“儿童商店图”)每只熊猫玩具需要5元,20元可以买4只熊猫玩具,20÷5=4(只)。 
    师:把你的想法跟全班小朋友说一说,好吗? 
    生:我想,买熊猫玩具一共用去20元,从图上知道每只熊猫玩具5元,要求可以买几只,用除法算。 
    师:你说得真不错!请小朋友们看屏幕,顾客皮皮也来了,你们猜猜他想买什么呢?(播放卡通皮皮与灵灵阿姨的对话。) 
    皮皮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玩具。”笑笑阿姨说:“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玩具,想一想你应付给我多少钱?”
    师:请小朋友们帮皮皮算一算,看看谁的速度最快?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算了起来。 
    师:(学生解答完后)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先求出每辆小汽车玩具的价钱,算式是12÷3=4(元),再求出5辆小汽车玩具应付的钱数,算式是4×5=20(元)。 
    师:哪个小朋友还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又有一些学生叙述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基本上明白了这种问题的解答方法。 
    师:笑笑阿姨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组织了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下面4条信息: 
    (1)12元可以买4个文具盒;(2)30元可以买5只小闹钟; 
    (3)18元可以买3枝钢笔;(4)24元可以买6架飞机玩具。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张竞猜答题卡。 
    (1)买( )个文具盒应付多少元? 
    (2)买( )只小闹钟应付多少元? 
    (3)买( )枝钢笔应付多少元? 
    (4)买( )架飞机玩具应付多少元? 
    师:每个小组可能从中任选2张答题卡,小组确定要买的数量并算出应付的钱数。 
    小组合作学习,解答完2个问题后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汇报。由于各小组确定的购买数量不一样,因而就有多种答案。 
    师:现在请各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这四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这类问题,要先求出一个的价钱(单价),再根据要买的个数(数量)求所要付的总钱数。 
     
    反思: 
    上述教学片段,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与生活经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笑笑阿姨开“儿童商店”的购物活动为主线,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较好的达成。本片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创设童趣化情境,体现趣味性。卡通人“皮皮”参与购物,富有儿童情趣,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有趣的、积极的氛围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二是创设现实情境,增强现实性。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购物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三是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挑战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通过给出4条信息,提供4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要买的数量并算一算需要多少钱,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创设交流情境,渗透思想性。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较四个问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旨在使学生了解这些题的结构、特征,发现、理解问题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