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就课取材 知材善用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把虚拟的、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和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所以,很多教师都在深刻、全面、系统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寻找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数学素材,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即就“课”取材,进而知“材”善用。以下联系“找规律”一课的拓展应用环节教学中设计“看老虎”的数学游戏,谈谈笔者的一己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内容,教材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第一课时,通过安排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课题感知、探究、尝试、练习等较丰富的学习环节之后,教师并不急于进行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巩固强化”,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去深究规律中的“规律”。教师特意设计了趣味游戏,即“看老虎”数学游戏,以提升学生对规律知识的应用能力,拓展学习内容。 
    “看老虎”游戏的构思源自学生熟悉而乐见的童谣“打老虎”,但基于考虑新时代环保意识和学习内容的严肃性,特将内容改为“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老虎不在家,我们淘汰他”。游戏规则是:师生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实践证明,该游戏集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为一体,使学生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在“确是游戏,却是应用”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找规律”知识寻求取胜的策略,使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三大中介因素。千里马离不开伯乐的发现,好的学习素材也需要教师善于准确与生动点拨的引导,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中的数学价值。本课教学的游戏环节中,素材的使用处理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再三斟酌的过程。 
     
    方案一:在出示“看老虎”儿歌内容和介绍游戏规则后 
     
    师:先选4个同学和老师玩,从老师开始读,淘汰一个人后再请其他人代替。谁愿意来玩玩?(学生上来后,教师站在左起第一位,发现学生互相推闪都不站在第五位上) 
    师(故作惊讶):游戏还没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不站第五位? 
    生1:因为儿歌每句话都是五个字,站在第五位的人肯定被淘汰。 
    …… 
    教师原先设想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去发现游戏中蕴涵的规律知识,即20÷5=4(组),没有余数时,第20个就是排列五人中的最后一个。而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却是以直观经验来判断,当然这也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发现,但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给后续的游戏带来了思维干扰。数学“活动”是多彩的,但只有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数学活动。虽然接下来的游戏气氛仍然很热烈,但却缺少了一种应有的数学思考。为了将学生重新引导回预设的思维轨道,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授课时间,可知教师在处理游戏的切入点时,选择5人游戏太简单,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为此,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方案二:在出示“看老虎”儿歌内容和介绍游戏规则后,改玩3人的游戏 
     
    师:先选两个同学和老师玩,从老师开始读,看看谁会被淘汰。谁愿意来玩玩?(学生上台,和教师排列站好) 
    师:大家猜猜,谁会被淘汰呢?(师生一起读儿歌,结果是第二个学生被淘汰) 
    师:游戏还没开始,你怎么就猜到结果了? 
    生1:因为儿歌一共有20个字,20÷3=6(组)……2(个),那么就是第二个人被淘汰。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问被淘汰的学生)你服气吗?(问没被淘汰的学生)你想被淘汰吗? 
    师:那怎么办呢?想赢老师吗?可以,那得看你们的本事了。由你们商量出个方案,看看到底能不能将老师淘汰。
    生2:老师站到第二位上。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刚才×××同学站在第二位上被淘汰,所以老师站在同样的位置肯定被淘汰。 
    方案的改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活动更富有挑战性了。“游戏还没开始,你怎么就猜到结果了?”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但紧接着,在还是保留3个人的情况下,追问“想个办法将老师淘汰”就不合适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而此时的“想个办法将老师淘汰”就是无效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不经过思考就以刚才所见的结果得出答案,这种可有可无、徒增课堂负担的问题应避免。 
     
    方案三:前面环节的处理保持不变,但在学生运用找规律知识发现3人游戏的秘密后,教师的课堂语言做了调整 
     
    师:你还能运用今天所学习的本领做出预先的判断,真善于动脑筋! 
    师(对游戏中被淘汰的学生):虽然你被淘汰了,但虽败犹荣!因为有了你,大家才有玩这次数学游戏的机会。谢谢你! 
    师:下面我们提高难度,玩4个人的游戏。谁愿意来试试? 
    师(分别采访上来的学生):你希望自己被淘汰吗? 
    师:都不愿意,那怎么办?想淘汰老师?可以,那得看你们的本事了。老师就站在这个位置不动,由你们商量出排列的方案,其他同学也可以为他们出谋献策,看看到底能不能将老师淘汰。(学生果然想出方法将老师淘汰) 
    师(赞许地笑着说):虽然我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那老师得采访这些胜利者,刚才你们是怎么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学生运用规律知识作出解释) 
    师:真厉害!4个人玩游戏的秘密又被你们发现了,欢送三位“英雄”回到座位。现在再提高难度,玩6个人的游戏。 
    师:看来这也难不倒大家了。如果再玩8个人甚至9个人的游戏,你们还有信心赢老师吗?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确实,在游戏中,谁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 
    该方案的实施较好地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