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对于引人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下面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来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具有重要作用,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设计如下情境: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圆拄体的橡皮泥,然后提问:“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说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后,就可算出它的体积。教师接着又提问:“如果我们要求学校大门中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又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陷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探索未知的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急切寻求一种普遍而适宜的方法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 
     
    二、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36、93、510、138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45G→465、564→546、6544645,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也能被3整除。”“456、564、654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而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主动深入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会促使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摆”、“围”、“画”,认识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和i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即任意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能拼成三角形7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木棒长度之和与长木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二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发现了“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感受到了动手操作学习活动的快乐与学习成功的愉悦。 
     
    四、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而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并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写一写,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使之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实践性问题主要有:(1)操作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最教室或家里卧室、窖厅的长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或计算出它要铺某种地板砖需要用多少块,(2)调查型。调查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凸显数学的价值。如让学生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调查学校近两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然后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想想有哪些数学问题,你能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3)研究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记下来、写出来,并给学生提供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论文等。 
     
    五、创设试误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存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适当创设试误型教学情境,可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一、生与严谨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是有三个角的图形;3三角形是有三条边和二三个角的图形。为了帮助学牛澄清、纠正这类错误的认识,可根据专题创设一组题目进行剖析、反思,使学生自觉地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理解三角形的本质属性,也就不会再产生上述错误的认识了。通过对疑问的剖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思考钻研的方法。 
    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型情境、游戏型情境、幽默型情境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认真组织实施,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思维,又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