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警惕数学课堂实效的渐离渐远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冷静地审视今天的数学课堂,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进程中,还存在一些追求形式而忽视实效的现象,至使课堂教学的实效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教学情境的过分原味化 
     
    [案例一]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组织如下教学: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黄瓜。让学生按一荤一素搭配,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土豆。让学生按一荤一素自由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对有序搭配产生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圆、虾、白菜、豆腐、黄瓜。让学生说出,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思考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课件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学生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乍一看,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好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生活数学”的理念。但在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在讨论中,多数学生议论的是哪道菜合自己的口味,淡化了“搭配”这一主题。尽管学生在挑选和搭配菜品时充分张扬了个性,教室里也充满欢声笑语,但是数学的价值在这种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的苍白。 
     
    二、计算策略的自流化 
     
    [案例二]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有位老师这样处理:教师出示例题:“265-97”,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265-97=260-97+5=168。 
    生2:265-97=265-100+3=168(这是课本中介绍的方法)。 
    生3:265-97=265-95-2=168。 
    生4:265-97=267-97-2=168。 
    生5:265-97=200-97+65=168。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一题……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但是,学生的“自主”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果任由学生“自主”(实则自流),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案例中,教师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样算就怎样算”,认为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就是让学生“自主”。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并不等于不需要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就得出的计算方法,就需要具体指导筛选。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要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比较选择比较好而且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这样引导:“谁能解释一下他的想法?”“你的思路与他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在教师适时得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 
     
    三、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案例三]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一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感受“克”和“千克”。 
    (教师话音刚落,各小组就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橡皮”“我想称数学书”“我想称圆珠笔”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合作小组中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同学开始称文具的重量,但一些同学却开始走神,还有一些同学干脆摆弄起天平上的螺丝,小组合作就在这样一种无序的状态下延续……) 
    合作学习是相互交流启发,培养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一个漂亮的“花瓶”。案例中,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称量一个物体的重量?学生却对“称什么”这一支节问题争执不休,此外学生对合作过程中应担负什么样的任务不明确,导致有人走神。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首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再次,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最后,要有明确的小组分工,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处理好小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评价的浮夸化 
     
    [案例四]课堂上,教师出示了一道口算题:5+6=( ),一位学生口算结果正确,教师说:“算得真准,表扬他!”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临近下课的时候,老师又出了一道口算题:8+6=( ),一位学生答道:“等于15。”老师愣了一下,然后用一种非常喜悦的语气对他说:“你口算的结果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如今已不多见了,表扬成了课堂评价的代名词,案例中的情境只是课堂真实情况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表扬,经常能听到全班性的雷鸣掌声,表现优秀的学生额头上还会被贴上几颗代表荣誉的小星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给予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随意性评价,不仅难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养成随意应付的习惯。应该说,为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好分寸,同时,针对学生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