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结尾”回味无穷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节课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如一首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数学课堂结尾,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表现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硬加上去的。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所讲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种结课的方式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要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高水平地驾驭课堂教学,并使之达到艺术的境界。 
     
    二、 画龙点睛,切中要害 
     
    0一条龙画得怎么样,关键是在最后的“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能活灵活现。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讲完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结课时用几句话点明本课的精华所在,可以一语道破,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引起学生课后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教学“9加几”,学习新知时,师生共同探索了几种计算方法,课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9+2=11,9+3=12……9+9=18等算式,学生发现9加几得十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是比加上去的数少1。教师提问:这个一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1和9合成10了。这时引导学生总结:“9加几得十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是比加上去的数少1。”教师恰当地点拨,使学生一看到或听到9加几,得数就会脱口而出。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睛之笔”成了新课内容的延续和升华。 
     
    三、 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写文章一般都要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课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两整数相除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情况下,余数会怎样?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节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小节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四、 提纲挈领,总结归纳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用画表格或用图示等方法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中心,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总结归纳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再由教师加以补充和修正,或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来解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如果将课堂结尾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成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总结归纳过程则是一个金秋的收获季节。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新课结束时,师生共同小结,得到下表: 
     
     
    五、 拓展延伸,活跃思维 
     
    有些新课讲完后,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也就是说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或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让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用生活知识充实、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这样结尾: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经常逛超市吗?逛超市一定要带人民币,今天就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去逛逛超市,结帐的时候请你来付钱给收银员阿姨,想想你给了她多少钱,她又找了你多少钱,这样找钱有错吗?明天数学课进行全班交流,交流你在超市用了多少钱?并且还要来比比谁的记性最好,记住的商品价格最多。人民币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也只有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有现实意义,否则也就等于是纸上谈兵一般。这样的课堂结尾无疑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热情。 
     
    六、 运用游戏,寓学于乐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的结束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课堂结束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寓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通过游戏来结束新课,既能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如教学“倍数和因数”,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教师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