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对课程改革一些问题的思索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程改革在对教师传统角色、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的同时,也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袁振国先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育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我们的教师乐此不疲的就是解答各种问题,却缺少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缺少问题意识。这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培养合作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树立问题意识。 
     
    一、准确把握课改理念 
     
    如果新课程实施者没有建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就会使新课程实施迷失方向,迷失主体,甚至会陷入无源之水的被动境地。可能出现教师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要求相背离的现象,导致低效课改、伪课改等。 
    在一次“直面课改”论坛中,一位校长在介绍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做法时说:“面对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们老师一时难以把握,在课堂上很难同时体现三个目标。我们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让老师在一堂课上落实好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另一堂课上落实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她的这一经验听起来感觉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传授知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离开了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水之舟;只传授知识,则又回到过去强调“双基”,忽视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老路上来。所以割裂开三者,只实现一个维度目标,是不符合课改初衷的。 
     
    二、对教材产生的困惑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学期“分一分”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前三个活动是能够用表内除法解决的问题,如第一个问题“把12条鱼分给三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条鱼”?第四个问题是“把100块糖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块”?一位教师在教学前三个问题时,都是用除法解决的,而学生此时已掌握表内除法,但按前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第四个问题。 
    “分一分”的问题,可以有许多解决方法,可以用加、减、乘、除,也可以画图,也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解法。有的方法虽然看似很笨,但它是建构在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基础上的方法,是他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用。这位教师一味采用最优的方法——除法来解决问题。他的方法是教授给学生的,不是学生自己的,学生用起来有相当的局限性。到最后一个问题,该方法行不通了,这道题把学生的思路“堵死”了。 
    像这样教师不理解教材编排意图,不知如何使用教材的现象还很普遍,所以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教材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山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小小养殖场》一课是旧教材中不曾有过的教学内容,对很多教师来说无经验可谈。教学用书对有些问题阐述得并不明确,第一个情境题目把大家难住了:“鸭42只,鸡85只,鹅34只”,让学生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谁多谁少。教师虽然明白题目的意思,但如何通过此题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感到十分困惑。一位教师说:“如果两数的差小于10,就说多——些(或少一些),如果两差等于或大于10,就说多得多(或少得多)。”这样说,可以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在具体环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什么情况“多一些”还是“多得多”的问题需要有具体环境。虽然这位教师的方法对书中的练习都适用,但她用“10”作为绝对标准,判定“多的多”、或“多一些”,抹杀了数的相对大小的属性,没有真正理解“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谁多谁少”培养学生数感的用意,对教材理解不够,对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无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也必定伴随诸多困惑,也体现出新课程的挑战和魅力。 
     
    四、对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究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学习方式转变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15-9”的教学。教者出示主题图,引出“15-9”算式。如何退位减,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到15-9=10-9+5=6、15-9=15-10+1=6、9+()=15等一些算法,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算法多样化。但他没有创设条件让学生采用摆小棒等直观教具、学具引导他们进行运算,这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其思维过程应该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应建立在表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只考虑了算法多样化,没有面向全体,照顾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