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尴尬现象及其思考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尴尬。也许,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无法完全消除这样或那样的尴尬,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悉心实践,毫无疑问,这样的尴尬就会越来越少。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尴尬现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材编写,请再贴近生活些 
     
    县城小学的张老师应邀到某乡村小学上示范课“认识人民币”。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事先张老师请该校准备壹元、伍角、贰角、壹角等纸币各若干张。结果这个学校全体教师出动,到县、乡各银行和商店去兑换这些纸币,好不容易才凑够了张数。 
    理想的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应该解决生活中一些与学生、社会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试想,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壹元、伍角、贰角、壹角等纸币的频率还有多高?与壹元、伍角、壹角等硬币的使用频率相比,可能要低许多,所以才出现了“全体教师出动,到县、乡各银行和商店去兑换这些纸币,好不容易才凑够了张数”的现象。 
    显然,认识壹元以内纸币的价值已经不高了,可以将其改为认识壹元以内的硬币,而一元以内纸币的认识可以作为活动课程来开发学习。 
     
    二、课堂氛围,请宽松些 
     
    在一堂课上,教师提出了一个不太困难的问题,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却说错了答案。其他同学都着急地举起小手想要回答,有些性急的学生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答案呼之欲出。小明平时学习不是很好,可是今天他听懂了,他也知道答案。小明高兴极了,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大声喊出了答案,小脸上露出了渴望教师表扬的神情。没想到教师脸一板,大声说了一句:“坐下!举手重说!”那张兴奋的小脸瞬间变成了委屈的、疑惑的、受挫的表情,从此,他的手再也没有举起来。 
    举手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动作,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发问要举手,有事要说更要举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规规矩矩的动作,举得齐刷刷的小手,有时甚至连举手的高矮,举左手还是右手都是统一的。进人这样的课堂,不禁会让人感叹:多么整齐的课堂啊!多么规矩的学生啊!但是仔细想想,这样没有生机的课堂难道就是我们渴望的课堂?这样没有活力的学生难道就是我们创新教育下的学生?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不禁思考:课堂上学生到底是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 
    显然,我们不能让“举手”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更不能让“举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真正尊重学生,实现师生平等,又何必在乎那些死板的规矩呢? 
     
    三、小组合,请真实些 
     
    师(笑眯眯地):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开始有点不自然了):再想想,你发现了什么?(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师(急了):那就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 
    于是,学生开始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呢,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各小组中。 
    师(神态自若):哪个小组来发表意见? 
    于是刚刚被教师光临过的几个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学生发言真的很精彩!这真的是合作学习的成果吗?事后这位教师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主任教的,如果遇到冷场,就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我到小组中,把我期望得到的正确答案告知他们,再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合作学习居然成为教师应付课堂上出现尴尬场面的灵丹妙药,而且美日其名——教学机智,这与我们以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要解决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理解教材重点内容,把握编排意图,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去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获得成功,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四、学生参与,请广泛些 
     
    学生四人小组开始讨论(小组中有两男两女),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抿着嘴,低着头(好像在冥思苦想),一个小男孩东看看、西看看,这时另一个男生说:“S先说。”被点到名的S正了正身子,说:“我认为……”事后问发出倡议的那位男生:“你为什么要让S先说呢?”得到的回答是:“她是我们的班长。”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只不过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责任)”,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何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呢?“轮换小组长,改变一面倒的局面”是较为完美的答案。合作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合作时,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然后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上的困难,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体会到:同学之间积极的相互帮助,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 
     
    五、教学评价。请委婉些 
     
    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实物认识了时钟后,教师出示讨论题:“1分钟有多长?你可以在一分钟里做些什么?” 
    生1:一分钟里,我可以唱一首歌。 
    师:好。 
    生2:我在一分钟里可以背一首儿歌。 
    师:好。 
    生3:—分钟我可以做20道口算题。 
    师:真棒。 
    生4:一分钟我可以写一篇文章。 
    师:写一篇文章?行不行?同学们,你们大家说说,行不行? 
    学生会意,齐答:不行!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调控手段。优化对学生的评价,已成为体现教师课堂调节能力和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评价,既要有激励性的表扬,又要有委婉的引导,还要有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怪论”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碰到学生的“怪论”时,恰当地采用延时评价,就会避免尴尬。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获得知识。 
    当学生提出“一分钟能写一篇文章”的“怪论”时,教师大可不必借助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