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浅谈自主学习数学“三步曲”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小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在课改浪潮中,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策略。老师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严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视为灵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一、鼓励学生探究,使他们“会学” 
     
    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以发现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逐步解决问题中形成一种强烈的探索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探究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 
    如在“量长度”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具备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能力,老师把学生带到标准的篮球场地上去量一量。面对篮球场的各种线(边线、中线、底线等),学生经商讨,都能选用较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但对高高的篮球架却束手无策。在老师鼓励下,学生纷纷探求方法和选择工具。有的找梯子爬上去量;有的找竹竿比划着量;有的把卷尺一端抛到篮球架上去量等。基本都量出了篮球架的高度。 
    衡量学生自主学习不要只是看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重要的不仅是学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这种学习的策略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自主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二、保证活动时间,使他们“能学”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进去,教师就不能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拓宽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只设计了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开展摸球游戏。游戏是在小组内开展的,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有些情况是“一定”的,有些情景是“可能”的,有些情景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出现这些结果,教师不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探究。学生为发现问题而高兴,为解决问题而激动。这种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自主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 
    还有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如:“小老师”、“小博士”、“小问号”、“小灵通”,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潜能的好方法。 
     
    三、调动各种因素,使他们“乐学” 
     
    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的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 
    如在“口诀求商”练习中,教师先用图片出示了6种食品的单价,学生在回答了教师提出的若干个问题后,老师可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性急的学生自问自答。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能力就得到了巩固,并且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了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 
    虽然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不是完全相同的,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都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小学生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安排“有趣好玩”的素材,使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到了中年级,可着重安排些生活素材,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好数学;在小学高年级,应注意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使他们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以外,还可经历数学的过程,使他们能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