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学阅读,不应成为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提起阅读,人们往往不由得会跟语文、外语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说数学教学也需要进行阅读指导。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受重视,作为人类独立获取新知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被忽视,不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 
    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要想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充分的落实,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决不能被忽视。只有这样,学生最终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 
    我们有不少教师总抱怨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差,其实这是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认真阅读的习惯,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的技巧,学生的解题能力怎能提高? 
    那么,数学阅读该如何指导呢?首先,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语文、外语阅读,也不是简单地浏览课文,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有耐心。这种阅读通常需要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尤其是对课本中的定义、概念等,教师更应让学生翻开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地阅读。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防止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其次,要将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加强各个环节的阅读指导。阅读指导环节如下: 
    1.预习阅读指导。 
    预习,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第一个环节。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或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例如在预习“比的意义”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有哪些? 
    (2)比与除法、分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教材,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注意力比较集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2.授课过程指导。 
    现代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当然探究式学习也不能离开教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把课本读深、读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共同讨论,最终突破知识的难点。例如教学“方程的初步认识”时,对本节课的几个概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外,还应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本中的定义,加深解解,真正掌握新知。又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可让学生分几次阅读,先粗读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再细读让学生质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上要讲一个最简分数”时,我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即换成“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新知,而且也学到了如何深刻理解概念的方法。 
    3.复习阅读指导。 
    在新知讲解完毕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及时地查漏补缺,巩固所学。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回味、反思,逐渐形成创新能力。然而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能力差,学生在阅读课本时就不能结合知识点展开联想、举一反三,也就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教师的指导应细致、耐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点及面、由浅入深,形成质的飞跃。 
    总之,数学阅读应具备数学的学科特点,它不能像人文学科那样粗犷地浏览和机械地记忆,它需要慢慢地品味、揣摩、推敲,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