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错误成为学生前进的“垫脚石”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有的是小错,有的是大错。为此,教师着急,学生苦恼。其实,作为教师不必要害怕学生出错,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应把学生犯错误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切实重视,正确对待,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那么,如何让错误发挥功效,使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呢? 
   
  一、热爱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1.面对错误,和风细雨。 
  一个个大红叉、疾风暴雨式的指责批评,会压得学生抬不起头来,不仅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伤害,而且最后会导致学生急忙改正,草草了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一知半解,错了就改,改了又错,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提供改正错误的台阶。比如学生刚学习解方程时,学生很容易忘记写“解”字,这时教师不必小题大做,不分轻重、不留情面地来个大红叉,不妨在前面轻轻地点个“?”,学生见后必会了然于心,马上添加“解”字。我想,这个“悟”的效果要比“训”出来的结果好得多。 
   
  2.面对错误,春风化雨。 
  正确地处理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对学生错误时应该把握的原则。学习优秀的学生在作业、考试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提出高要求,不仅要求改对,还要求在“方法简便、灵活多样”上动脑筋,激励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远”的目标。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在错误旁边加上批语,提示“症结”所在,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及时给予鼓励。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偏爱”一些,加强面批,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纠错”氛围,为的是学生自己能从错误中获得发展。 
  经历这样一个个发现错误、分析并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就会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加强估算——知道错误。 
  有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非常浅显的。如学生算出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是7.6岁却无动于衷;他们根据本班共50名学生和女生25名,求出班里男生75名,却全然不知自己做错了。可见,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知道解题的对错。如:红星小学收集树种,每天收集12千克,收集了15天,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收集树种多少千克?学生错解为:12×15÷(15-5)=18(千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实际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那么原计划每天收集的树种应比12千克少,而现在18千克>12千克,很明显错了。 
   
  2.引进反思——找到错误。 
  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同样,让学生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也能促进学生充分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深刻的思维品质得以养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他们明白为何出错,这样才能使学生以后避免重蹈覆辙。刚开始时,学生的自我分析大多是“我粗心”、“我马虎”等笼统性话语。这时,教师就应进一步引导:你是粗心了、马虎了,但粗心、马虎在什么地方呢?结果学生找出了一大堆问题,如什么数字抄错了、单位漏写了、公式搞错了……看着这么多的“粗心”与“马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来解决:数字经常抄错的,让学生尝试着一边轻声读一边做题,然后做一步查一步,为彻底纠正错误再上一道“保险”;公式经常搞错的,比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用底乘高后忘了除以2,教师应跟学生一起再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在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习题前写出它的计算公式。如此等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分析的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3.对症下药——改正错误。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教师可对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改正。如学生学习了乘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有2行桌子,一行4张,一行5张,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列出了以下三种错误的算式:(1)5×4=20(张),(2)5×2=10(张),(3)4×2=8(张)。一生问:“5×2=10(张)不对,哪来的2个5呀?”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问:“的确没有2个5,谁能造出2个5来呢?”马上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