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浅析数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现象及策略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新课程改革已有几年了,新理论、新技术、新变化犹如徐徐春风,让沉闷多年的中国基础教育焕然一新。然而,就在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忙着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时,“良药”开始苦口了:内向的学生难以融入活泼的课堂;老师们不得不放弃熟悉了几十年的教材,从头开始;心急的家长忙着到处找家教;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新教材在我区初中的实施已有两年了,区教研室经常举办一些新教材实施经验交流会,交流期间许多教师不约而同的道出:原来在初二上学期才发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竟神不知鬼不觉的提前到了初一下学期。在学校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也经常听到老师说现在学生在初一时“尾巴”就很大了。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
  一、分析导致学生提前两级分化的原因
  1、教材方面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他把代数、几何融为一体,淡化了几何概念和定理,降低了水准。但是,教材为降低水准,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间的跳跃性大,甚至脱节,学生反而更不易接受掌握。如七年级上册增添了视图一节,且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却包含了视图、三视图的概念,还要学生画出圆柱、圆锥、圆台、正三棱锥、正方体等几何体的三视图(教材中并未介绍三视图的具体作法),试问老师能讲清楚本节内容吗?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吗?又如教材删去了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及有理化因式等内容,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很难较好掌握,从而优秀的学生能力强,学的好,而困难的学生更困难,加剧了分化。
  2、教师方面
  (1)新教材给教师的发展空间大,挑战也就大了,他要花时间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觉得负担增加了,无暇顾及学困生。
  (2)新教材内容丰富,涉猎面广,但重要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采用螺旋上升方式,教学时教师没有把握准教学要求,肆意拔高,于是原来的猜想题被拔高成猜想、证明、运用题:要求了解的内容被拔高为理解或掌握;几何的说理题改为证明题,严格的形式逻辑,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
  (3)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是“就低不就高”。教师认为学困生掌握了,整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掌握了。目前提倡开放式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些教师看到活跃的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了,就觉得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之后,教学目标是“就高不就低”了。
  3、学生方面
  实施新课程以后,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多了。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结果优生学习效果较好、更优,而学困生则因其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较差,在交流中的获益也是微乎其微,致使他们的学习效果较差、更困难,教师课堂上较难实施分层次教学,课后也不去及时弥补,致使不少学生掉队。以学困生为例,以前他们可能在上课20分钟后还没有听明白,但到下课时有一点点懂了,回家以后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习,最后能够弄明白。而新课程之下,我们采用的是探究学习,对于探究过程中的很多信息,学困生往往判断不出哪个信息是对的,加上学生之间的表达交流有困难,一节课可能刚刚探索出规律,有的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就下课了。等到第二天上课,他又把先一天的混乱信息给忘记了。所以我觉得顾泠沅老先生有一句话是正确的,就是:如果我们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过多地进行问题教学和探究学习,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是系统的,而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困难,进而这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4、外界方面
  (1)使用新教材了,各个书店、报摊也决不放过这个机会,送来了打着新教材旗号的几种甚至十几种书刊、报纸、试卷,其中绝大多数是短时间简单拼凑而成,粗制滥造,于是偏题、怪题、病题、简单移植题(从原初二、初三对应章节选来,这些本该初二、初三学生做的题,现在落在思维能力还较低的初一学生头上)到处都是,学生苦不堪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大班教学,对开展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带来一定的困难。再者,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有些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有什么收获?所谓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感觉是让好学生发展得更好了,差同学活动、技能呢?记得一位专家说了这么一段话:知识、技能象一个车子的轮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好比车的发动机,以前的教学一直甚至无限加大的加固的轮胎。现在要求教师一定要关注这台发动机。关于知识技能:课标上要求的知识技能一定要列出,一点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