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也谈学生的课堂交流讨论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堂交流讨论作为学生建构新知的方式之一,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认可。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教师精心预设了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不辜负教师的良苦用心,交流讨论更是热火朝天。这样设计本该教与学双赢,然而效果却出人意料,原因何在呢?仔细研究后发现: 
   
  1.热闹——未必有效。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提问,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回答,开始时几乎所有学生均举手,随后逐渐减少,直至剩下少数几位优生。课后调查了解,似乎人人都会的基础知识却有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无论是讨论问题,还是展示交流结果,总是那几名优生在尽情表演,中等生和后进生只是课堂的陪衬、交流时的听众、讨论时的旁观者,自始至终坐着冷板凳,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掩盖了他们的存在。如此华而取宠的交流成全了少数优生,忽略了更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吗? 
   
  2.累积——未必建构。 
   
  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交流讨论,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建构夯实基础,作好理性飞跃的准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知识无止境地积累,误以为是知识建构,实则是在盲目地进行感性认识的机械叠加,忽视了引导学生及时建构。如商不变性质,举例:6÷2=3、60÷20=3、600÷200=3……观察比较后教师没有提醒学生揭示知识的本质内涵,还是乐此不疲地让学生举例,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代替了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在预设讨论交流时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建构新知,使获得的新知成为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3.正确——未必合理。 
   
  有幸聆听了这么一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买25元的文具盒,用现行钱币来付,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交流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付钱方式,如20+5、10+10+5、10+5+5+5……甚至有学生用50张5角来付。从诸多方法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火花也被点燃,这样的教学似乎无可挑剔。但仔细思考后发现,学生设想的付法确实正确,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未必可行,因为人们在付钱时一般根据所带的钱数来付。在此教师若能作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再次交流讨论哪种方法简便合理,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对各种付法理解入木三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多中选好、好中择优的思想。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4.交流——未必唯一。 
   
  交流讨论作为课堂建构新知的方法之一,并不是获取新知的唯一途径。教学中我们常见到一节课,教师设计了多次交流讨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有效建构新知。事实不然,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也是学习新知的好方法,若能在一节课上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适时恰当地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