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创新的课堂 智慧的教学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改推行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课改前,略显薄弱。上述这两个问题,是我国30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调研的结果。如今,走进实验区的课堂,会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十分活跃,而有些学生则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程度差异较明显。另外,在课改实践中,一些课堂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却少有学生自己的体验;有合作探究的形式,却没有实质内容,并且出现了轻知识的倾向。这些都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其实,这些做法都偏离了课改的初衷,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课改需要怎样的一个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教学? 
  当前,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质上是针对原来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为完善、健全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倡导的一场学习革新,呼唤教师引领学生从自主合作走向自主探究,从知识领域走向精神世界,从已知走向未知,从创新走向智慧。智慧的教学已在情理之中,势在必行。 
  拥有智慧的教师应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做到深入浅出。教材“钻”得深,教师讲起课就能简单明了,讲到“点子”上,能一语中的,一语解惑,一语激情。这是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智慧的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正确把握学生与教材、生活之间的关系,生动活泼地将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有机地统一。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确立完善且高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智慧的教学,其基本特征是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及其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感受由此过程、结果而产生的愉悦与情趣,发现自我价值和创造潜能。 
  教学需要智慧,智慧的教学必须由智慧的教师来精心培育。因此,教学智慧需要不断地历练。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智慧既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不会凭空而生。天赋只是潜在资源,教学智慧更多地是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个体差异的尊重,来自于研究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吸纳,来自于执著的教学实践的体验。长此以往,教师才能真正拥有自身的巨大财富——教学智慧。 
  我们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当智慧如七色彩绸在教与学穿梭萦绕,我们的课堂必将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焕发灵动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