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堂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以一代多”教学中的思考

时间:2016-11-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以一当二”的格子不够用了。加之由于数据的无法提前预知,如果课堂上出现统计出来的数据都是或大部分是单数的情况,将影响学生对“以一当二”的自主发现。另外,在大班额的班级对学生进行全班统计活动的实际教学中,很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和时间上的浪费,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笔者对“统计”教学中数据收集环节总结了以下经验和技巧,希望与同行们商榷。
  1.选择统计的对象必须具有普遍性。如有的教师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为:小猴、小兔、小猪、小蛇。由于学生对蛇和猪都不太喜欢,造成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又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统计学生选举班干部的情况也会出现以上现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先调查本班学生所统计对象的喜欢情况。
  2.在实际统计中,如果数据出现单数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学生对“1格表示2个单位”的探究,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自己也为其中一个投票。
  3.由于学生的统计数据是在课堂上得到的,教师展示统计图的正确画法时,是不能够预先准备好统计图的,只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现场填涂。如果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只能在准备好的教具方格纸上用纸条贴,或者直接使用学生画好的统计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这节课的重点并不是调查学生到底喜欢什么,而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对统计的内容进行改革,即将学生要统计的事物数量提前由教师控制好,这样就会有效地避免以上提到的在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种种弊端。如以下教学设计片断中,教师将例题转化为统计每个学生手中所拿花朵的颜色数目,而这些花朵是教师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当礼物分发给学生。花朵颜色的种类与数目是最终统计的数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自己提前制定。这样,教师可以提前根据自己制定好的数据画好统计图或做好课件,从而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避免了在课堂中现场画统计图的慌乱,同时也做到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心中有数。
  教学片断:
  1.设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四种颜色的花朵准备好,并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分发给学生)
  师:今天上课前,我给每位同学送一朵小花作为礼物。现在同学们猜猜看:(1)拿哪种颜色花朵的同学最多?(2)拿蓝色花朵的有几人?(3)最多的花朵比其他花朵多多少?我们用学过的什么办法就能准确知道?
  (学生讨论,引出课题:统计)
  [意图]教师发花的举动以及一系列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开展活动,探究与体验统计过程。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手里花朵的颜色,先让学生选择记录符号)
  师:记录时,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
  (学生讨论,教师强调: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且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 开始活动:选择一名学生上台用“正”字记录,其他学生依次报告,教师监督整个过程,防止发生错误。
  [意图]借助学生急切想看到结果的心理展开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同时,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数据的动态过程。
  统计结束后,黑板上出现“正字图”,花朵每种颜色的统计数据教师课前就知道,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使学生在有控制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数据收集的过程,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为第二个教学环节“数据的描述”打好了基础。
  总之,“统计——以一代多”一单元中数据收集、整理的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