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于“左、右"的认识、编写与教学

时间:2016-11-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最近以来,《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有关“左、右”的文章,拜读之后,收获颇多。但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现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一)儿童对“左、右”的认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空间的方位知觉,儿童一般是:三岁能辨认上下方位:四岁能辨认前后方位,渐及远近方位;五岁开始能以自身为标准初步辨别左右方位。这样,初入学的儿童固然能较好地辨认上下、前后和远近,但对左右的判别却常常发生差错。上体育课进行队列操练时,老师喊口令“向后——转”.学生一般不会转错;但是,当听到“向左——转”或“向右——转”的口令时,却有学生时常搞错。
    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给我们指明,小学生在左右方位知觉的水平上大致经历了有机的相互交融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直观感性地掌握“自我”的左右方位水平阶段(5—7岁)。在幼儿园及家庭的教育下,他们逐步学会把自己拿筷子的右手的一侧,判为右方;端碗的左手的一侧,判为左方。习惯于用左手拿筷子的左撇子,则与此相反。这时,他们只能习惯于借助自身的左右手分辨自己的左右。
    二是具体地掌握“非我”的左右方位水平阶段(7~9岁)。对于自己对面的人(或者需要判断其左右的“非我”),他们往往转过身来.身临其境为标准.以身作则地判断左右;进而,逐步发展为不用“转身”而用“想象”的办法,设身处地地判断左右。
    三是综合灵活地掌握左右方位水平阶段(9~ll岁)。这时能在理性水平上,理解空间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在上一阶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楼梯旁边张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感到困惑。他们往往认为,上楼梯靠右走,下楼梯也靠右走,还不迎面相撞了。
到了这一阶段,学生逐渐理解了其中的缘由,不再那么看待了。
    我们要根据这些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适应并着眼提高学生的左右方位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对“左、右”的编写
    以往.小学数学教材没有编写“左、右”这一教学内容。但是,学生从入学到小学毕业,不会识别左右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分工协作,这一任务是落实在体育课来进行的。实践证明,体育课既有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又有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效果是蛮好的。这是小学生认识“左、右”的极佳手段与具体途径。
现在,移花接木,进行“课改”,把“左、右”这一内容编写进小学数学教材。体育课如果不再进行“左、右”的讲解与熟练,行吗?如果体育课照样进行,那么还不造成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吗?可见,把“左、右”这一内容编写进小学数学教材,是否得当,有否失衡,还值得“课改”专家进一步考虑。
    现在,我们只得在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写有“左、右”的情况下,来谈谈这一内容的编写。
    笔者没有看遍全国所有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仅就看到的来说,有不少教材是编写得好的或较好的。这些教材从总体上看,能够把握分寸,体现了儿童识别左右方位知觉水平的发展规律,注意适应并着眼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然而,也有某些值得商榷或探讨的地方。这主要是有的教材可能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地解决“左、右”的所有问题,在后面出现了人为的、杜撰的,让低年级小学生较难判断,甚至成人都较难判断的题目。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也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主张:让小学生判断“左、右”的题目,应以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的辨认为主。让难题、怪题远离小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