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

时间:2016-11-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人教版4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简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植树问题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录像。(播放自然灾害的录像资料。)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其实要想尽量避免这类灾难的发生,植树是个很有效的方法,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评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教师用自然灾害的录像引出植树问题,这其中渗透了环保教育,使学生初步感知植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出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城市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要求每两棵树间隔的距离一样大。如果这条小路全长是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我们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 
  ②理解题意。(出示题目。) 
  师:(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等。 
  师:谁能理解“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生:两端要栽也就是两头都要种。 
  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师:如果把这根小棒看做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师:题目的意思我们都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 
  20+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 
  20+1=21(棵) 
  师:我发现你们虽然意见不统一,但你们的第一步都是用100÷5=20。谁能说说100÷5=20求的是什么? 
  生:全长100米除以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得到的是分成的段数。 
  师:说得真棒! 
  师:现在出现了3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