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教学“无痕”精彩“有痕”等

时间:2016-11-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63~65 页。 
  教材简析: 
  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本册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课先让学生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素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只不过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而且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 适当的组合。这样,既使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可能,也使学生在交流中真切感受到画图和列表的必要性,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画图或列表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主动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及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师生问好。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还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些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 
  生 1: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用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例子? 
  生 2:在《三顾茅庐》的故事里见过,就是指计策。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那么在数学上,有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等上完这节课,大家再来谈谈。 
  2.创设情境。 
  师:国庆期间,老师上街路过一个文具店,听到——(播放商品降价信息,出示商场图片)其中一个柜台上,有三个小朋友。(如下图。) 
  师:在这幅图上,直接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 3:有三个已知条件(读了一遍)。 
  师:你说得非常清楚。现在假如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想选择哪些条件?你能不能把这些条件摘录下来,也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作业反馈。) 
  生 1(:摘录条件) 
  小明:买 3 本 18 元 
  小华:买 5 本 ?元 
  (教师肯定学生的摘录条件和画图非常清楚。) 
  师:你觉得这张表怎么样? 
  生 1:应该先填条件,再写问题。可是上面的表中是先写问题,再填条件。 
  师:其实我觉得上面的写法也可以,先写问题使自己明白要求什么,再找条件。 
  生 2:他在填表时有些内容重复了。师(总结):刚才我们进行了条件的整理,把题目中找到的已知条件摘录下来,也可以画出方框图或线段图,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教师逐步板书: 
  小明 3 本 18 元 
  小华 5 本 ?元 
  师:这样一列表,你们能求出小华用去多少元吗?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把小明的情况列到表里面? 
  生:因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必须知道单价。 
  师:这里的单价根据什么来求?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在自备本上做,然后汇报:18÷3×5=30 元。)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很多方法来整理已知条件。那现在,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选择有关的条件进行填表、列算式吗? 
  展示学生的作业本: 
  算式是:18÷3=(6元)42÷6=(7本) 
  师:这次列表后,大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感觉如何? 
  生:列表后,能看得非常清晰。 
  师: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明的情况。 
  师:为什么都要列出小明的情况呢? 
  生 1:因为小明的本数和价钱都知道。 
  生 2:这样就可以求出单价。 
  师:其实,也可以把这两个表格合并起来分析(。电脑演示合并过程)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把表格线条去掉,把姓名也去掉,数据之间用箭头连起来,你们还能看明白吗?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吗? 
  师:这三个箭头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箭头,表示买了三本用去 18 元;第二个箭头,表示买了 5 本用去多少元;第三个箭头,表示买了几本用去 42 元。 
  师(指着箭头):如果把 30 元调到前面,把 5 本放在后面,行不行? 
  生 1:不行。 
  生 2:可以。如果只换一个条件就不清晰了,必须换三个。 
  (同学们笑了。) 
  师:观察这个箭头图,你们发现什么在变化,什么没变化? 
  生 1:我发现本数是越来越多,钱数也是越来越多。 
  生 2:我发现本数与总元数都在变,但单价没有变。 
  【评析: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徐老师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国庆节文具店的一些商品信息,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徐老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当课堂上出现摘录条件、画方框图、画线段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后,徐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比较,同中求异,使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在不经意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初步感受到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方便可行,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次运用,建构模型 
   
  师:国庆期间,同学们为了美化教室,摆放了一些盆景。这里有两个同学的对话——(题目原文如下 :同学们用盆景美化教室,三年级有 4 个班,四年级有 6 个班,五年级有 5 个班,三年级每个班放 8 盆,四年级每个班放 7盆,五年级每个班放 10 盆。) 
  师:两个同学说了一大段的话,你们感觉到数学信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