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交换律”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6-11-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游戏与激趣 
   
  1.换字游戏。师(板书“换交”):同学们,你们知道“交换”是什么意思吗?生:严老师,你把“交换”写反了,写成了“换交”。师:你的眼睛真厉害,老师的错误逃不过你的双眼。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改正呢?  生:只要把“换交”两个字交换一下位置就可以了。(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演示交换过程,然后把板书的“换交”改成“交换”) 
   
  2.换位游戏。 
  师:谁愿意与老师交换所在的位置?(学生纷纷响应,教师与一位学生交换位置)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他交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答略)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交换后,我与他的位置变了,但我还是我,他还是他,不变的是我们俩。 
  师:我们就一直这样交换位置,好吗? 
  生:不好。因为你仍然是老师,应该在讲台上教我们的。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呢? 
  生:你们俩再交换一次位置就行了。 
   
  3.换物游戏。 
  师:同桌同学合作,你们会把身边的物品交换吗7想一想,存交换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同桌交换物品并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换字、换位和换物游戏,一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二是为由生活中的交换现象到数学中的交换现象牵线搭桥。] 
   
  二、体验与点化 
   
  1.报数活动中初步认识。师: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交换现象,那么,数学中有没有交换现象呢7我们来做一个数字交换的游戏。例如,我先说1再说2,你们就……生:先说2再说1。(教师相继报出2和3、4和7、5和9,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交换后的数组) 
  师:观察一下,这些数交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我发现它们两个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和不变。 
   
  2.成语故事中强化认识。 
  教师播放“朝三暮四”成语故事的动画片:养猴人对猴子说:“每天早上给你三个桃子,晚上给你四个桃子,好不好?”猴子反对。养猴人改口说:“那每天早上给你四个桃子,晚上给你三个桃子,好不好?”猴子大喜。 
  师:听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认为猴子值得开心吗?为什么? 
  生:猴子不值得开心。因为3+4=4+3,即每天食物的总数不变。 
   
  3.具体事物中深化认识。 
  (1)书本。 
  师(出示两本书及相关的单价、页数、字数等信息):闭上眼睛想像这两本书交换的过程,你能得到哪些像上述这样的等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种等式)师:如果老师不提供这两本书的有关数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样的等式? 
   
  生:我用它们的次序来表示,即“第一本书+第二本书=第二本书+第一本书”。生:我用它们的书名来表示,即“《鸡蛋里的悄悄话》+《汉语拼音》=《汉语拼音》+《鸡蛋里的悄悄话》”。生:我用它们的大小来表示,即“大书+小书=小书+大书”。 
  生:我用它们的形状表示,即“●+■=■+●”。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真好。的确,我们可以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来表示类似这样具体的等式。 
  (2)扑克。 
  师(出示两张扑克牌“A”和“K”):它们在一些扑克游戏中,分别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A可以表示1或11,K可以表示10或13。 
  师:如果把这两张牌交换,你能得到哪些等式?(学生回答略)这么多等式,怎样表示比较简洁? 
  生:A+K=K+A。 
  师:用字母来表示许多这样的等式,也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在丰富有趣的报数活动、成语故事和具体事物中,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交换现象存在于生活中;二是让学生抓住“变与不变”来观察与研究数学的交换现象;三是引导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 
   
  三、放大与概括 
   
  1.在创造中验证。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很不一般、很有特点的等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