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时间:2016-11-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会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体验方位知识,培养识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呀,老师就给大家讲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些盲人在街上走着,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吆喝:“快来看呀!一头大象!”盲人们说:“大象?什么样的?走,摸摸去。”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唔,原来大象是把扇子。”另一个盲人说:“怎么会是扇子呢?明明是根柱子嘛!”原来呀,他摸到了大象的腿。“它应该是堵墙。”摸到象身子的盲人反驳起来。摸到象鼻子的盲人也急了:“你们都错了,它应该是根管子。”路旁的人大笑起来! 
  师:为什么路旁的人在笑呢? 
  生:笑他们都说错了。 
  生:笑他们把大象说成扇子、柱子和管子。 
  生:我认为他们都说错了,应该说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鼻子像管子,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盲人叔叔们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摸出整个大象,难怪路旁的人笑。看来,要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摸,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评析: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盲人摸象”的童话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到了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场景中。学生体现出不唯师、不唯书的反驳精神,足以证明师生间已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实物观察,体验新知 
   
  1.固定观察,体验方位与结果的关系。 
  A.固定观察 
  出示“五彩盒”(长方体),把它放在教室中间与学生视线相平,规定前、后、左、右面。 
  师:同桌交流,说说你在“五彩盒”的什么方位?在这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我在长方体的前面,看到了红色的正方形。(板书:前面) 
  生:我在长方体的左边,看到了紫色的长方形。(板书:左边) 
  生:我在长方体的右边,看到了绿色的长方形。(板书:右边) 
  生:我在长方体的后面,看到了黄色的正方形。(板书:后面) 
  生:我看到了两个面,分别是红色的正方形和紫色的长方形。 
  师:那你在长方体什么位置看到的?(略有所思:斜着的面) 
  生:我也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红色的正方形和绿色的长方形。 
  生:我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黄色的正方形和紫色的长方形。 
  生:我也在斜面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是黄色的正方形和绿色的长方形。(板书:侧面) 
  师:生、生、生、生站起来,他们站的位置相同吗?(板书:不同)看到的颜色呢?(板书:不同) 
  师(小结):为什么同一个长方体,大家和物体都固定不动观察(板书:固定观察法),看到的颜色却不一样呢? 
  生9:因为长方体各面的颜色不一样。 
  生10:因为我们站在长方体的不同位置,所以看到的颜色也就不一样。(板书并齐读结论:不同位置观察,结果不同)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平面式立体图形——长方体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使学生初步感受由于观察者位置的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不同。这与观察曲面的立体图形相比,已把教学难点降到了最低点。] 
  B.巩固新知 
  师:小组观察课前按正面——背面顺序捆好的5本语文课本,同方位的2个人交流一下,你在这捆课本的什么方位?看到课本的什么地方?(学生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正面,看到了课本的前面(封面)。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后面,看到了课本的后面(封底)。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侧面,看到了课本有很多一页一页的纸。 
  生:我在这捆课本的侧面,看到了每本课本的侧面写了一列字。 
  师:通过各小组的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同一捆书他们汇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5: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就不同。 
  师:说得真棒!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