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对处理教材的一些理性思考

时间:2016-11-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应紧扣教材”,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环境及个人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小则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大则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包括适时突破教材。这样确实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考虑对教材动一动,甚至有人认为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如果不对教材进行处理就不是一节好课,于是就一味的追求动教材,以至于舍本逐末,把—些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例如:在一次大型赛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的一节《可能性》一课,教师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教材上的根据摸出球的结果,往口袋里放球这个环节改成根据摸出水果的结果,往口袋里放各种不同的水果。学生虽然兴趣很高,孰不知各种水果形状各异,学生只要根据水果的形状用触觉去感知就行了,忽视了研究概率最基本的条件——形状、大小甚至手感都要—样的情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教材变为学材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回答是肯定的“要”,但什么样的教材需要处理,怎样处理?我们教师还是要进行冷静思考,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的处理教材,下面就两个案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 
  【教材】苏教版教材第一册“分一分”,主属图是让学生把桌上的学具与文具用品按照学具与文具类别的不同,分别把物品放到学具盒或文具盒中。 
  【案例】6人一小组,课前在每一小组的桌上放有5本子、6本大小不一的书、袋装牛奶、2个面包、2个苹果,一个空书包、一个空篮子。并且这些物品摆放杂乱无章。 
  上课学生走进教室发现桌上的东西,都纷纷议论。 
  师:看到桌上的东西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桌上东西太多、太乱了。 
  师:桌上东西太多了,仔细看看都有哪些东西呢? 
  生:书、苹果,牛奶…… 
  师:这么多东西这样乱七八糟的放在—起,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好,这样太不卫生了。 
  师: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把它整理一下吧。 
  师:怎样整理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来整理一下好吗?(小组动手操作,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把本子、书放在书包里,因为他们是学习用品;把牛奶、面包,水果放到篮子里,因为他们都是吃的东西。 
  师:你们真能干,整理得真好,现和刚才相比你们觉得桌子上变得怎样了? 
  生1:整齐了, 
  生2:干净了,也变得漂亮了许多。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书包,发现书包里整齐吗? 
  生1:由于刚才放得快,没有注意书包里要放整齐。 
  师:现在我们把书包整理整理好吗?学生小组进行整理。 
  汇报整理过程。 
  生1:我们是把书与书放在一起,本子与本子放在一起。 
  生2:我们除了把本子与书分开放外,我们还把大书和小书分开。放的时候,大书放在小书的下面,最上面放本子。 
  师:真能干,我相信平时一定是你自己整理书包,而且把书包整理得非常整齐。 
  【反思】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给出的案例只有是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变得生动有味。而本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是把学具与文具分一分,而对于上学不到一个月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无法感知到学具与文具的不同,如果按教材上的例子来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现实,势必影响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像这样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就需要进行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重新进行了选材,把学生熟悉的书、本子、面包……作为教学素材。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大堆凌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整理,要分类的欲望。从而渗透分类的好处。同时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做到即教书又育人。 
  二、把呈现方式枯燥的改为有趣的、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 
  【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教材提供了—些混放在盘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个小组由一名同学随机报图形的名称,人为创造了一个随机统计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先打记号再数一数的统计的新方法。 
  【案例】师:(创设童话情境)今天呀,小猴听说他的好朋友生小鱼病了,他带着各种形状的饼干去看望小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多媒体演示:小猴正迅速的将各种形状的饼干扔给小鱼) 
  师:你们发现小猴带了哪几种形状的饼干吗? 
  生1:我发现小猴带的饼干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还有圆形的。 
  师:你能很准确地告诉我每种形状的饼干分别有多少块吗? 
  生1:速度太快了,我只记得正方形的饼干有4个。 
  生2:不对,我看到正方形的饼干是6块。 
  师:(继续追问)三角形呢?圆形呢?(学生无法回答了) 
  师:小朋友光靠眼睛看看,是不能清楚的记住每种形状的饼干分别有多少块,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先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你同桌合作讨论,有什么好办法) 
  生3:我认为同桌2人分工合作,一个记正方形的,另一个记三角形和圆形的。 
  生4:我不同意,这样记两种图形的人也容易出错,我认为可以自己一边看,一边把图形记下来。 
  生5:我们也是用笔记,只是我们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报图形,另—个人动笔记下来。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我们用笔来记,可要怎么记呢?和你同桌商量一下。需要在纸上做什么准备工作吗?给你们半分钟时间做准备,行吗? 
  师:准备好了吗? 
  开始演示小猴扔饼干的过程。 
  【反思】教学提供的案例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既要考虑到属材对学习有意义,又要考虑该题材能够为学生所接受,还要考虑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中让学生通过报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人为创造了—个随机统计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先打记号再数—数的统计的新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引起探究,首先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是他们感兴趣,所创设的情境中,探究要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才能引起探究。而对平面图形的统计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更不能激起统计的欲望。像这样学生不感兴趣的案例就需要我们去处理。于是在教学时,设计一个小猴去看望好朋友小鱼的故事情境,把小猴带去的礼物饼干设计成各种图形,在小猴带饼干的过程中统计各种图形的个数,从而激发学生的统计欲望,在合作、协商中探究出先打记号再数一数的统计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