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来自操作的瞬间精彩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幸观摩特级教师孙卫胜执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孙老师那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睿智思考,都让我由衷感叹!这节课几个教学亮点所绽放出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 
  亮点一:自然迁移,顺势生成 
  (师出示两个图形:  师:正方形和长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它们主要区别在边上。 
  师:说得很好!在四边形里,我们已经熟悉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我想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 
  (师操作长方形木条教具,挤压成平行四边形) 
  生(兴趣盎然):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一下这个新朋友,它又有什么特点? 
  生4:和长方形比,它有点斜斜的。(双手比划) 
  生5:对边还平行。 
  生6:对边也相等。 
  生7:对角相等。 
  生8:内角和是360°。 
  师:你们真聪明!谁能完整简练地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吗? 
  生9:对边平行,长度相等。 
  师:有时仅靠观察、猜想还不行,还需要怎样呢? 
  生(齐说):验证。 
  [赏析:学生的头脑并非空白,他们具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孙老师从长、正方形的特点入手,唤起学生的记忆,聚焦到“边的区别”上,为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自然地进行了思维方向的铺垫。通过挤压长方形教具,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有据推理,初步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激发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这样,巧妙地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凸显了新知识的生长点,顺势生成,学生兴趣高涨、表现强烈,认识全面到位。] 
  亮点二:形象对比,生动鲜明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时,孙老师出示了用木条钉做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咱班哪两个男生的力量比较大? 
  生(齐说):李明和田虎。 
  师:哪两个女生的力气比较小? 
  生(异口同声):王丽和李红。 
  师:现在请这两个男生上台来拉三角形,两个女生拉平行四边形,其他同学观察一下,你们有何发现? 
  生1:三角形框架使劲拉也不变形。 
  生2:平行四边形框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师:看来,这两位女生比两位男生的力气大,是吗? 
  生3:不对,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它的优点。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就是它的缺点吗? 
  生4:不对,也是优点。 
  师:你能举例说明这一特性的用途吗? 
  生5:校门口的电动门。 
  生6(忙不迭地):家里的晾衣架。 
  师(点头赞许):你们真聪明!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就是优点,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赏析: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借助具体的事物或操作活动进行思考,作一定程度的推理,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孙老师抓住了儿童这一思维特征,利用形象的操作活动,通过男、女生力量的反差对比,让学生马上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直观形象、鲜明深刻,无需过多的讲解与强调。 
  同时,孙老师用“优点和缺点”这一形象比喻,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逼真生动,使学生百般回味。孙老师的点评恰当精妙,由物及人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格的教育,使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一切自然天成。] 
  亮点三:变与不变,精心渗透 
  (出示长方形框架,师演示) 
  师:仔细观察,由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什么没变? 
  生1:四条边的长度没变。 
  生2:周长没变。 
  生3:内角和也没变。 
  师:为什么? 
  生4:它还是四边形。 
  师:你真会观察,那什么变了? 
  生5:形状变了! 
  生6:每个角的大小变了,不再是直角了。 
  (师继续拉木框的对角,越来越扁) 
  生7:面积变小了。 
  师:边没变,为什么面积变小了呢? 
  生8:变扁了,面积就小了。 
  师:那变扁了,也就是什么变小了?(师手势比划高度) 
  生9:高变小了。 
  师:那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10:与高有关! 
  [赏析:在练习拓展环节,长方形逐步拉扁为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面积、高等都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较为深奥的知识点,孙老师在直观演示和巧妙的手势点拨中,引发了学生对变化与不变的思考,有效地搭建起面积和高的联系。这一教学环节,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蕴含了教者的精心设计,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瞻前顾后,为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埋下了有力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