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重组课本练习 沟通知识联系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教学,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但这位教师却是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再让学生做这道题。现撷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再次欣赏,且作一些抛砖引玉的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解答出这道题。(让一生上台板演) 
  生板演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10×5.7=57(平方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10+5.7)×2÷4=7.85(厘米) 
  正方形的面积:7.85×7.85=61.6225(平方厘米) 
  (3)圆的半径:(10+5.7)×2÷3.14÷2=5(厘米) 
  圆的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评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后再回答) 
  生:我发现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大家看这道题: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小?大家猜猜看。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正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师:有这么多种答案,你们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互相讨论。 
  生: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正确的。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根据前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此,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最大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是最小的,它们的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t,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教学中,如果静止地解答这道题,为做题而做题。那就跟没有思维容量的机械性解题没什么区别。这时.教师就应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的发展性价值。本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停留于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而已,而是让学生利用这道题得出的规律有机地渗透与延伸到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中,使问题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活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也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含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延伸,使练习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能力方面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