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堂教学: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如何从生活经验中引入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直入主题,然后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牛角、羊角、三角形的“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角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然后,教师郑重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学中的角,它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谁能说说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接着,教师用投影仪出示,质疑:“你们看一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呢?”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 
  ●现象:课后这位教师说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她一脸尴尬:“我原想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中的‘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问题:本节课的任务是“初步认识角”。教师为了寻找“角”的生活原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找生活中的角、说生活中的角的教学情境。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但大部分学生都想方设法去寻找有“角”的词语,对角的本质特征却未深入思考。这样借助生活经验导入“角”的概念,对学生建构“角”的知识网络有何帮助? 
  ●反思: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应该肯定,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数学活动。作为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与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生活经验的“角”往往会给数学意义上的“角”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具体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细致把握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学生产生错觉,引起不必要的误导。 
  2.善于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3.新课标强调的“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既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源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创设生活情境并非是数学教学的唯一手段。 
  ●改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妨对《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作以下改进。 
  教师从猜图形的游戏中引入“角”。 
  师:同学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出示信封,里面装一个长方形,信封外露出一角)你们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正方形。 
  生3:长方形。 
  …… 
  师:(取出长方形贴上黑板)瞧,是一个长方形。 
  师:再来猜猜这个信封里的。 
  (出示信封,里面装一个五角星,信封外露出其中一角。学生饶有兴趣地猜,猜出后教师把五角星贴上黑板。) 
  …… 
  师:这些图形中藏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你们猜是谁? 
  生:角。 
  …… 
  教师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初步感受角是组成几何图形的主要元素。这样巧妙地从认识的图形中引入“角”,学生同样兴趣盎然,而且有利于建构起“角”的知识网络。 
   
  二、只有个性化学习够吗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超市出售物品的场面:丁叔叔拿着568元钱买“青春宝”。“青春宝”每盒146元,丁叔叔可以买多少盒?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68÷146= 
  师:568÷146,你们认为应把146看作是多少来试商呢? 
  学生纷纷发言,提出可以把146看作100、200、140、150……来试商。 
  师:你们认为看作多少来试商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生1:如果口算能力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用146来试商。 
  生2:我认为看作100、200来试商,较简便。 
  生3:我认为应该用150来试商,因为146与150比较接近。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试商,都有道理,下面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 
  ●现象:课后教师解释自己的设计意图:“新课程反对‘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在计算教学中更提倡算法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因此这节课我改变了教材中用中间数150试商的方法,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灵活试商。” 
  ●问题:学习不完全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如果教师只停留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各抒己见,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如何体现? 
  ●反思: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个性化学习。无可置疑,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策略并不是最优、最合理的,许多算法是学生迫于“自我表现”“苦思冥想”出的低层次思维的算法。因此,我们对算法多样化应有清醒的认识。教师不应在追求方法多样化上煞费苦心,而应适时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性、有效性相统一。我们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异求新,但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学生探讨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最有价值。 
  ●改进:下面一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教师创设情境:重阳节快到了,丁叔叔带了568元钱,想买些礼品孝敬老人。到商店一看,冬虫夏草每盒264元,青春宝每盒146元,丁叔叔该怎样选择?可买几盒? 
  学生纷纷献计献策,列出两种方案: 
  ①568÷264= ②568÷146= 
  师:568÷264,你们认为应把264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提出可以把264看作270、250、200、265、300等数来试商。 
  师:没有了吗?你们分别用自己选择的数算一算。 
  学生尝试后,组织讨论:你们认为看作多少来试商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1:如果口算能力强,可以直接用264来试商。 
  生2:用200、300试商,需要试商多次,用250试商的话,可以一次搞定。 
  …… 
  师: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