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一念之间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3位老师的3节课。下面摘录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在1年级数学课上,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做口算练习,有个小男孩把结果答错了,只见他坐下后多次举手,并翘起屁股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多想再说一次啊!但是“火车开过去”了,又做了二十几道题都再没有轮到他。 
  【片段二】 
  在一节低年级的数学兴趣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问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分别是什么颜色。显然,教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推理,得到答案。这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教师叫他起来,他特别认真地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听课的教师们全乐了,讲课的教师却涨红了脸,样子很窘,认为这个学生的回答没有价值,急忙对大家说:“不对!要找规律……” 
  【片段三】 
  2年级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有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多少只?授课教师是这样分析的:“母鸡多,公鸡少,母鸡的只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公鸡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公鸡多的,用母鸡与公鸡同样多的部分加上比公鸡多的部分,就是母鸡的只数。”列式5+3=8(只),并要求学生都用这种“算理”进行分析。 
  上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反映出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缺少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同时教师也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迫。 
  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错后的学生最容易丢失自信心。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这就是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片段一中的那位教师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的表情,但是就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中,孩子的自尊心无疑受到了一次伤害。如果教师能在闪眼之间注意到这个孩子的沮丧表情,再给他一次回答的机会,他一定会答对,那该有多好!这节课他就是胜利者了。 
  片段二中,“把汽车开走就行”,多好的回答啊,是创造性的体现。如果抓住这个时机,发挥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说:“你想得真好,开走汽车是个好办法,可是司机不在,怎么办呢?”孩子的探索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会由此产生发言的安全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更近,课堂的探索会更加活跃。 
  片段三中,那种严密的数学论证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七八岁孩子思考问题的特点,他们是否有必要记住这一大段成人化的、严密的、枯燥的、抽象的语言呢?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源于生活的真实想法恰恰是对数学最自然的理解,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上述这一问题的理解可能是:母鸡比公鸡多3只,所以母鸡就是5+3=8(只);母鸡多,公鸡少,求母鸡多少只,当然要用加法了。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最真实、最直接的理解,却被成人化标准否定了。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固定的模式去模仿分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如果教师能在思维的瞬间找到与孩子的合拍点,教学气氛与效果肯定会令人满意。 
  教师应该充满对教育探索的激情。那种因为书上是怎么说的,因为教参是这样写的,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样教学生的……太多的“因为”只会禁锢教师鲜活的教育教学思想,而难于培养出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扼制还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一念”之差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发展趋向。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闪现巧妙的“一念”,就需要在备课和揣摩孩子的心理上多下工夫。 
  这次教研活动虽然结束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