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认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认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是“午饭”,还是“晚饭”?
  在学习并归纳了认识整时的方法之后,接下来进行认识整时的练习。
  (课件出示“吃饭”情景,钟面时刻:12时。)
  师:钟面上好像缺了一根针,是吗?
  生:不是,分针站在时针的后面,它俩都指向12,是12时。
  师:哦,时针、分针都不缺,它们同时指向12,重合在一起,是12时。蓝猫12时正在吃饭,谁知道它在吃午饭,还是晚饭?
  生:蓝猫正在吃午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见盘子里有许多菜。
  师:晚餐也可以这样丰盛,光凭盘子里的菜,还不能断定这是午饭。
  生:我看见蓝猫在舔嘴唇,它好像很想吃的样子。
  学生能立刻判断出蓝猫正在吃午饭,我心里一阵窃喜,此前我还担心他们分辨不清,纠缠于其中,耽误时间。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平时,我们吃午饭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中午12时”,或者“晚上12时早就吃过晚饭了”等等,做出合情推理,判断蓝猫12时正在吃午饭,借此机会渗透“一天有24小时”。然而,学生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与时间无关,但又不无道理。与西方国家重视晚餐不同的是,中国人晚餐可以稀饭馒头应付了事,但午餐绝对马虎不得,由“盘子里有许多菜”推断“这是午饭”,我不能说她回答错误。
  另一个学生的答案更加离谱,一时之间我只有尴尬地和听课老师一起苦笑。那个学生说他看见蓝猫好像很想吃的样子,我回过头去看大屏幕,果然,蓝猫正不停地舔嘴唇,而画面左上角那个停滞的12时钟面丝毫没有吸引力,难怪学生们答非所问。不能任由孩子们天马行空,得赶紧收回来。在我的强拉硬拽下,学生的注意力总算转移到钟面上,很快发现判断的依据,我松了一口气,教学继续进行……
  课后回顾这一段小插曲,我不得不承认全是虚荣心惹的祸。为了显示自己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为情境制作动画,蓝猫眨眼、张嘴说话、舔嘴唇、走路等等,全部一帧一帧精雕细琢。由于情境过于花哨,掩盖了主体“12时”。我自以为学生肯定会关注那个大大的钟面,殊不知,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认知水平等都决定了只是看自己喜欢看的。
  情境固然重要,它为事件发生提供了背景,使事件更加真实,更加生动。但是,必须牢记的是:情境与事件的关系宛如宾与主,喧宾夺主,将会导致教学实际与教学设想背道而驰。
  是“保留”还是“放弃”?
  在整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都总结得出后,需要安排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蜜蜂采蜜的游戏练习,试教时学生们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似乎还掀起了小高潮。但是,潜在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在全课总结时,我请大家谈收获,学生们都说学会了认钟表,能分辨整时和大约几时,等等;没有一个学生提到诸如“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等字眼。
  为什么学生谈不出这一体会?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以呀!反思我的教学,像“小蜜蜂采蜜”这样的练习,为了认时刻而认时刻,空有趣味性,把时间与实际生活完完全全分离开来,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时间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更不要说体会时间与自己有什么关联。如果经常遭遇这样徒有外表、内涵不够的练习,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低效,往往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态,缺乏数学的思考。是“保留”还是“放弃”?权衡再三,决定放弃,重新设计。
  修改后的练习这样安排:(CAI演示情境,教师叙述故事,学生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师: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故事里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
  (1)一天早晨,蓝猫正在睡懒觉,咖喱推门进来喊:“猫大哥,快起床吧,你看都什么时候了!”(上午大约7时)蓝猫说:“别吵,别吵,让我再睡一会儿,就一会儿。”
  (2)这时,咖喱又喊:“猫大哥,别吹泡泡了,该上学了,你看都什么时候了!”(上午大约8时)蓝猫说:“别吵,别吵,让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等它玩好了,拼命向学校跑去,结果,还是迟到了。
  (3)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放学回家,咖喱立刻写作业,蓝猫呢,捉了一只蜜蜂玩了起来。咖喱提醒道:“猫大哥,写完作业再玩吧,你看都什么时候了!”(下午大约6时)蓝猫说:“别吵,别吵,让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
  (4)结果到了晚上(晚上9时),当咖喱进入甜美的梦乡时,蓝猫还在补作业呢。
  闹哄哄的课堂并不是真正的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我在说故事的时候,学生们全神贯注,带着“故事里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的问题,静静地听我配着画面说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蓝猫睡懒觉,还贪玩,这样不对。
  生2:蓝猫浪费时间,不应该。
  生3:咖喱珍惜时间,是个好孩子。
  生4:应该先写作业,写完了才能出去玩。
  ……
  师:咖喱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小朋友们要像咖喱那样有规律地生活,健康成长。
  从“闹哄哄做练习之后谈不出感受”到“静悄悄听故事之后都有话要说”,借助生活引发话题,循序渐进点拨引导,最终水到渠成。练习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没有内涵、没有深度,显然是不够的。
  除了呈现方式的趣味性,更应当注意练习目的的思考性;除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更应当注意练习内容的深刻性。数学课堂中,应该拒绝外在的、表面的、肤浅的,追求内涵的、本质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