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打破传统 另辟蹊径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堂课打破传统,另辟蹊径,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现把其中的精彩片段整理出来,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一:认识1/2。 
     
    师: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学生听清要求后,动笔书写,教师巡视。不一会,学生自信地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1:1×2=2、2×1=2、1+2=3、2+1=3、2÷1=2、2-1=1。 
    生2:我补充,从大姐姐的书上看到过把“2-1”倒来写成“1-2”的算式,可是等于多少,我看不懂。 
    学生2的语调由自信渐趋信心不足,这时,还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把手高举过头…… 
    生3:爸爸教过我1-2=-1。 
    生4:我补充,2÷1倒过来可以写出1÷2的除法算式。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1减2的确等于负1,今天这节课我们不研究1-2,我们来研究1÷2=?。 
    师:根据除法的意义,想想1÷2是什么意思? 
    学生愕然,有的紧锁眉头,有的摇头,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扫视着学生;学生用期盼的目光凝视着老师。 
    师:想知道吧!我们还是从除法的意义开始吧!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板书“被除数÷除数=商”后,先后出示了“4÷2=2”、“2÷2=1”让学生分别说出了“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师:1÷2=?,表示什么? 
    生5: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 
    生6:把1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块。 
    生7:把1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份里的1份,也就是1/2。 
    师:半个“东西”原来是指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的2份,1份是1/2,1/2是一个分数,它是1÷2的商。 
    教师追问:如果把“1”看成是一张纸的话,1÷2=1/2表示什么? 
    生(齐):表示半张纸。 
     
    片段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出示1÷4=?):想一想,1÷4商是多少?动手用纸折一折,在每一份上写上分数,用手摸一摸,感知每一份的大小。 
    学生有了1/4的实际体验后,教师又分别出示了“1÷8=?”、“1÷16=?”按上面要求进行操作。(略) 
    片段三:发展提升。 
    多媒体出示图: 
     
    师:老师把一张纸两次对折以后(见图1),涂上颜色,左边涂红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右边涂黄色部分呢? 
    生8:左边红色部分是1/2,右边黄色部分是1/4。 
    多媒体演示对折进行验证。 
    师:哪个大? 
    生9:1/2>1/4 
    师追问:几个1/4相加等于1/2? 
    生10:2个1/4相加等于1/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1/4=1/4×2=1/2。 
    教师用手势比划算式,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图,启发诱导。 
    师:1/2-1/4=?1/2÷1/4=? 
    生11:我从图上看出1/2-1/4=1/4,1/2÷1/4=2。 
    生12:我从算式1/4+1/4=1/4×2=1/2推出1/2-1/4=1/4,1/2÷1/4=2。 
    师:你们真聪明!从不同的角度知道了结果。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出示: 
     
    图2中每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根据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并用分数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 
    最后,投影出示学生所写的算式: 
    2×1/16=1/8 1/16+1/16=1/8 1/8÷1/16=2 1/8-1/16=1/16 
    2×1/8=1/4 1/8+1/8=1/4 1/4÷1/8=2 1/4-1/8=1/8 
    2×1/4=1/2 1/4+1/4=1/2 1/2÷1/4=2 1/2-1/4=1/4 
    2×1/2=1 1/2+1/2=1 1÷1/2=2 1-1/2=1/2 
    至此,一千余人的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感悟: 
    朱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打破了传统的“分饼”模式,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发,引出分数,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进行了简单的分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创造性地研究教材教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在传统上创新。课开始,朱老师创设了独特的“引路”方式:“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然后教师在这些算式中选择“1-2=?”、“1÷2=?”两个算式,通过“我们今天不研究1-2=?而重点研究1÷2=?”进行取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目标,这既是对传统引入的创新,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在经历中体验。在探究“几分之一”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让学生充分理解4÷2=2、2÷2=1的意义,为新知的生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抛出1÷2=?表示什么意义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平均分”的知识生长点上体会分数1/2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又通过让学生经历“折”、“涂”、“摸”、“看”、“比”体验分数1/4、1/8、1/16形成的过程,沟通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拓宽提升埋下了“伏笔”。 
    3.在发展中提升。分数的四则计算是小学高年级学习的内容,可是朱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中就实现了简单的分数四则计算,可以说是“创举”。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后,朱老师借助学生手中折出的分数这一“资源”,进行了发展提升。首先让学生看图(见图1)上每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哪个大?并追问:几个1/4相加等于1/2?(这一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