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片段一:“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后,针对性谈话: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学生展示“失败”的作品(见下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如果图中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2)相反意见,图中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不能围成三角形。 
    (3)只有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才有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让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1)各小组分别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2)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表格。) 
     
    (3)汇报交流结果。 
    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三边中有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种:10厘米、5厘米、4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验证,有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四种: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师:比较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评析: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片段二: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师: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每组中的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做出判断,并简要的说明理由。(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含义。) 
    师:(课件出示下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再找出最近的路线,并要求学生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大于4厘米与小于16厘米之间,它有无数种可能。 
    评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探究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