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及反思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最近,笔者在一次小学青年教师数学课程改革研讨活动中,有幸听了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感觉耳目一新,颇有体会。请看其中的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面积的引入 
    师:这是一块长方形的黑板,我在上面画一个小正方形。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涂满色。谁愿意来? 
    (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涂小正方形。 
    师:你挺会想的!那么大长方形就请另一位同学来涂吧。 
    (学生分别对指定的图形涂色。) 
    师:停(此时小正方形已经涂好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大的涂起来慢,小的涂起来快。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面有大小之分。请你们摸一摸数学课本的面和练习本的面,比较这两个面有什么不同? 
    生:练习本的面小,数学课本的面大。 
    师:摸一摸文具盒的面,你摸到了几个面? 
    (学生边指边说,积极性很高。) 
    (教师拿出实物,先用手分别指、摸数学课本、练习本、文具盒、黑板及课桌的表面,再用手掌慢慢抚摸,让学生从教师的动作中逐步感知面的大小,然后出示数学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进而揭示面积的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请学生任意举出物体表面,平面图形说明它们的面积。)
     
    片段二:面积单位的引入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教材中的两个平面图形,知道图形(2)比图形(1)的面积大,大多少呢? 
    生:不知道! 
    师:如果把它们划分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格,能看出来吗?(如下图。) 
     
    (学生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图形(1)有14个正方形方格,图形(2)有15个正方形方格,图形(2)比图形(1)多1个正方形方格的面积。 
    师:说得非常好!这里还有两个平面图形(出示下图),先各自仔细观察,再与同桌同学交流,说一说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1:因为图形(1)有12个“方格”,图形(2)有9个方格,所以图(1)的面积大。 
    生2:不对!两个图形的“方格”大小不同。 
    生3:两个图形一样大,只是分的“方格”不同。 
    师: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图(1)划分成的是“方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在同样大的纸上画的格数不同,格子不一样大,图(2)画的是方格,图(1)画的不是方格。 
    师:那么,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应该怎样做? 
    生:应该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方格去度量,才能进行比较。 
    师:对!一样大的方格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面积单位”。(板书) 
     
    片段三:面积单位的教学 
    师:(出示一张1平方分米大的纸片)同学们,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们也拿出1平方分米的纸片。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么大的面? 
    生1:跟我的小闹钟的面差不多大。 
    生2:跟我爸爸的手掌差不多大。 
    师:下面我们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应该怎样测量?(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了课桌面的面积,老师想拿这张纸去测量教室的面积,愿意帮老师测量的同学请到前面来。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参与测量。不多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停止测量,跑回座位上,有几个学生还在继续测量。) 
    师:刚才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测量了不多一会儿,就停止测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生:纸片太小,教室太大,这样测量太累人了。 
    师:谁愿意继续测量下去?(有两位同学举手。) 
    师:好!那你们就继续测量吧!什么时候不愿意了,就回到座位上。 
    生:应该找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师:有了平方分米,你们猜猜还会有什么更大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师:为什么? 
    生:比分米长的单位是米,有了平方分米就应该有平方米。 
    师:你真会想问题!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叫做平方米。1米有多长?1平方米有多大呢?(1米:出示1米长的绳子;1平方米:将4米长的绳子打上结,围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喔!原来1平方米有这么大(以手形示意)。请同学们猜猜看,这1平方米里面能站下几个人?(学生显得很高兴,分别猜8个、10个、15个……然后有序地站进1平方米方框里。) 
    师:哇!连老师站上去刚好能站15个人呀!如果要测量小一点的面积该怎么办呢? 
    (教师组织学生对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进行比较练习。)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不仅参与程度高,而且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以上教例,我有以下体会。 
    1.让学生“做”数学。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的知识还原为具体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学”。“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人人动手,先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再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课桌面的面积、教室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通过比划、站人等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2.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开放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