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怎一个“圆”字了得

时间:2016-11-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笔者有幸观摩了由浙江省优秀教师苍南第一实验小学张萍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当时就被积极互动的教学场景深深吸引,被张萍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技艺所折服。笔者就此小议与朋友交流。 
     
    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体验圆之美、数学之美 
     
    情景1:(课起始阶段) 
    (课件出示:圆。) 
    师:认识吗? 
    生:圆。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球是圆的。 
    生:想到了一个封闭图形。 
    生:十五的月亮是圆的。 
    生:画圆要用到圆规。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张老师这里拍下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看看大家能不能从这些情景中找到圆? 
    (屏幕呈现旭日东升、皓月悬空、星球的陨石坑、信号塔发射的电磁波等。) 
    师:从这些现象当中能找到圆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圆就在我们身边。 
    生: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圆形的。 
    生:圆是非常美的图形。 
    师:是啊!刚才我从大家的眼神中也读懂每位同学都有这种美的感受。西方哲学家曾经称圆是最美丽的图形。 
    【感言:直截了当的导入,让学生先说说对圆的认识,悄然走进了学生的认知世界。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真实、生动的。让学生观看“旭日东升”等自然现象后谈谈感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圆就在身边。】 
    情景2:(课尾阶段) 
    师: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 
    生:盘子、一块钱硬币、车轮、球(教师纠正:球的横截面是圆的)…… 
    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你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生:做成方的或三角形就不能滚了。 
    生: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就有角了。 
    师:做成椭圆呢? 
    (“不行、不行”学生几乎喊起来了。) 
    生:做成椭圆的话直径不是半径的2倍。 
    师:圆呢? 
    生: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样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行车比较平稳。 
    (课件显示:方形车轮、椭圆车轮、圆形车轮的车子行驶情景。) 
    师:那么吃饭时人们为什么常选择大圆桌? 
    …… 
    【感言:“学有意义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之美莫过于运用数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发明创造,服务于生活,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张老师在课尾提出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吃饭时人们为什么常选择大圆桌?这时组织探讨已水到渠成,学生在辩论中能清楚地解释这些现象,同时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成长。】 
     
    二、渗透数史,弘扬数学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情景3:独立探究利用刻度尺画圆的方法。 
    (生投影展示其作品并汇报:我先画一个正方形,在它里面画出一个菱形,再利用这四个点画出一个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画圆的难度。) 
    师:确实,圆最先是从正方形中得来的。《周髀算经》中曾经记载“圆出于方”。你的想法跟我们祖先是一样的。(学生乐滋滋地下去了。) 
    情景4:找圆形纸片的圆心和正方形纸片的中心,比较它们的不同。 
    生:正方形的中心到边上每个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感觉到了吗?(学生们点头赞同)其实这也是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所在。两千多年以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圆,一中同长也”。谁来说说一中什么意思?” 
    【感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数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流传着《墨经》《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这些珍贵史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大震撼力,激起民族自豪感。而这点往往是许多数学教师所疏忽的。张老师则不然,利用学生的信息资源,适时地渗透数史,使学生受到文化感染,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听完本课,犹如品完一杯浓浓的奶茶,如此闲适,如此随意。数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符号、图形,它蕴含浓浓的文化内涵。数学课也可富有充满诗情画意,也可深深感染人,给人美的熏陶,激发人的情感。这节课,怎一个“圆”字了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