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五多”: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时间:2016-11-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同一道习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就能“练一题,带一串”,从而有效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比如,进行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我出示:六(3)班有男生28人,女生21人。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不难提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等等。这样,既复习了分数、比等知识,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 
   
  同一道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多种思路或方法去解答,从而有效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 
  比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食堂原有一堆煤,烧掉的和剩下的数量的比是3:5。已知烧掉270千克,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 
  复习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不难得到: 
  解法1:从份数的角度思考,烧掉的3份是270千克,则1份是270÷3=90(千克)。这堆煤一共是3+5=8(份),所以共有90×8=720(千克)。 
  解法2:把剩下的煤的千克数看做“1”,烧掉的煤就是剩下的煤的3/5。可以先求出剩下的煤是多少千克,再求出一共有多少千克。 
  解法3:把烧掉的煤的千克数看做“1”,剩下的煤就是烧掉的煤的5/3。可以先求出剩下的煤是多少千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 
  解法4:把这堆煤的千克数看做“1”,那么烧掉的千克数就是这堆煤的3/3+5,就可以直接求出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转换思考角度,就可以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变 
   
  在复习课中,要十分注意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强题组设计,在“形同质异”中一题多变,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对于“分率”与“数量”容易混淆。在复习课中,可以设计如下题组练习: 
  1.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 
  2.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还剩多少吨? 
  3.某食堂运来4/5吨煤,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4,还剩多少吨? 
  4.某食堂运来4/5吨煤,先用去1/4,又用去2/5吨,一共用去多少吨? 
  5.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再用去多少吨就正好用去这批煤的3/4? 
  6.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知用去的比剩下的多1/4,剩下的是多少吨? 
   
  四、一题多用 
   
  一道习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探索,体现探究和发现的层次性,就可以充分发挥习题的多种教学功能。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中有这样一道题: 
  从一块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如图)。这块圆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剩下的铁皮的面积占原来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在复习过程中,从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着手,我安排了以下几个训练层次: 
  1.画一画。从一块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上要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应该怎样画?通过讨论得出: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即r=5厘米,就能画出一个最大的圆。 
  2.算一算。你能算出哪些部分的面积呢? 
  3.探索规律。我们在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约占正方形的78.5%。这条结论具有一般性吗? 
  4.灵活运用规律。在探索并发现规律之后,再练习这样一道题: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多少? 
  除了运用上面的规律求解外,还有以下两种思路: 
  (1)如图,因为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所以用20÷4求出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即r2=5。因而,圆面积S=πr2=3.14×5=15.7(平方厘米)。 
   
  (2)由于r=d/2,S=πr2=1/4πd2。有了这个新公式,已知正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即d2=20,所以圆面积S=1/4×3.14×20=15.7(平方厘米)。 
   
  五、一题多思 
   
  一道习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出“多解”,“多解”出“巧解”,尽可能使学生做到三思而后“答”。 
  比如,复习行程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在一条公路上,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两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开出多长时间两车相距80千米? 
  本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全面思考,分多种情况一一考虑。 
  1.客车和货车相向而行,待相遇后继续行驶,使两车相距80千米。此时,两车共行驶80+50=130(千米),需要130÷(60+40)=1.3(小时)。 
  2.客车和货车相背而行,即按相反方向行驶,使两车相距80千米。去掉出发时相距的50千米,还要行驶80-50=30(千米),需要30÷(60+40)=0.3(小时)。 
  3.客车和货车同向而行。 
  (1)货车追客车(如下图)。因为两车已经相距50千米,如果两车要相距80千米,那货车应比客车多行驶80+50=130(千米),需要130÷(60-40)=6.5(小时)。 
   
  (2)客车追货车(如下图)。因为客车比货车速度慢,所以,当货车比客车多行驶80-50=30(千米)时,两车相距80千米。因此,需要30÷(60-40)=1.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