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巧借田径跑道教学“24时记时法”

时间:2016-11-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迁移1: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200米的圆形跑道上跑步的画面,跑道上标出了50米、100米、150米、200米的点。该男孩正好跑至150米处。师:“小华要在2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跑的锻炼任务,你观察小华快要跑完400米了吗?”学生讨论获得结论:“无法确定,因为不知道小华此时跑的是第一圈还是第二圈,他可能跑了150米或350米。”课件接着出示一个时针正好指着9时的静止钟面。师:“你能知道该钟是在什么时候出了故障而停止不走了吗?”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一天有24小时,钟面上只有12个数,所以时针一天里要走两圈,不知道该钟面上的时针是在第几圈中停下的。”这时,可把“时针走的是第几圈”作为理解24时记时法的意义及与普通记时法互化的切入点。如下午3时是时针在一天里第二次指向3,加上第一圈已经走过的12,应记作15时。 
  迁移2:课件出示田径跑道上接力跑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前一棒运动员的终点处,也可以理解为后一棒运动员的起点处;感受钟面上12处既可以看作是第一天的终点(24时),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天的起点(0时)。 
  迁移3:师:“如果要在4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的跑步计划,还要考虑第几圈吗?如果把钟面做成24个大格子,你们想像该如何记时?”(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创新性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