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找规律填数”的案例反思

时间:2016-11-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找规律”是数学中一个较大的范畴,也是一个难点,要学生找准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评价。如若教师自身带有不确定性,则很难有精彩的课堂。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找规律填数”的案例:
1
6
5
7
()
()
2
12
10
()
20
()
在学生找出规律:上面的数乘2等于下面的数,下面的数除以2等于上面的数。以后,有学生提出了最后一组上下括号都可以填“0”,又有学生进行了反驳。教师对于“0”这种特殊情况备课时并没有作好预设,因此课堂上思维盲目的跟着学生走,无法发挥课堂“指导者”的作用,另外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对本题的规律理解不清,得到似是而非的结论,弄得左右为难。一堂开放性的课堂,一堂有着精彩生成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尴尬中失去了它的光彩。
由此,我反省自己在教学这一例题时,也没想到“0”这种特殊情况,只是没有学生提出这一想法,所以课堂也就“顺利”的进行了下去。现在想来,自己对教材的钻研程度还不够,预设的广泛性也不强,如果当时课堂也有这样精彩的生成,我能应付自如吗?
归根结底,课堂的突发状况到底会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成和亮点,还是会阻碍课堂的正常进行,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程度,这里我同意以下几个观点:
1.精心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立足于学情之上,找准一堂课的起点。
2.精心的选择学习的材料,创造性的重组教材,使知识的结构更紧密地吻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3.精心的设计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确保生成的智慧含量。
老师的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不能太简单或太难,不能太乏味或太灵活,要把握有度。
4.预设要充分,要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
我相信,只要力求做好以上教学准备,掌控课堂一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