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选文解读与阅读教学建议二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4? 寓言神话——享受自由精神。
  
  寓言神话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解答。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选编的《蒲公英》启示人们:不离开母亲的孩子永远没有新的生机;《三袋麦子》昭示人们:人不能都成为一种人,只要有自己的生活、思想与目标,都是很好的;《哪吒闹海》表现了除暴安良、惩治恶霸的勇气与精神。……这些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使平凡的生活焕发出非凡的风采。这些课文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享受自由精神的过程。
  
  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决不等同于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有了一定语言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着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尽管很简单,但语言构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当然,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决不是在语文中放弃“语言”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还要更紧地抓住“语言”,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既然母语教育实质是精神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底,那么,阅读教学就应该把学生领进文本的精神家园,共享文化大餐。虽然阅读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包打天下”的教法,但笔者愿意结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提一些建设性的教学建议,以供研讨。
  
  二、 教学建议
  
  1?  “有所为”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张中行先生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 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和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在我看来,这就是“有所为”的阅读教学。
  
  把课文分成这样两类,阅读教学就眉目清晰了。为知而读的课文,应该选艰深一些的课文来教,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而为写而读的课文,可以与习作结合起来。拿课文来指导写作,是取法乎上。例如,练习写景文,可拿《西湖》、《拉萨的天空》作为借鉴,让学生写风景名胜。
  
  2? “欣赏型”教学。
  
  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语文的学习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的过程: 课文在于欣赏语言表达的精美,欣赏人性的展开,使学习者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北大荒的秋天》、《西湖》、《“东方之珠”》、《拉萨的天空》,这些真情流淌、文采飞动的课文,如果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文识字,明白意思,概括中心,了解特色这些表象之中,对文章的审美价值缺少引导,学生的情感不能被调动,作品中的人文性将失去它的功效。这样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得到的东西也许只是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体。
  
  3? “批注式”教学。
  
  “读而不思则罔”,边读书边批注,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每一课书中都有不少印刷空白,这些空白处是阅读批注的“黄金地段”。譬如,教学《蒲公英》一文,针对“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的句子,学生的批注千人千面,异彩纷呈:
  
  ——蒲公英离开妈妈可能干死,也可能成长,不离开妈妈,它就不可能有新的生命。
  
  ——有些人的妈妈不如蒲公英的妈妈,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身边。
  
  ——爸爸妈妈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这颗子弹装入枪膛,瞄准一个地方射出去!
  
  4? “对话式”教学。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所确定的呈现方式都是“蓝本”,都是“作品”。既然是“蓝本”,那么学生只有模仿;既然是“作品”,那么学生只有信奉。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被允许的。这其中,除了有作品的专权以外,还有意识形态的影子。
  
  在对话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文本”之于学生,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栖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在“文本”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个智慧、一个情怀……相信人生的许多感悟,就是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 引领学生与《卧薪尝胆》对话,可以感悟到什么是能屈能伸;与《哪吒闹海》对话,可以感悟到除暴安良的正义之举;与《孙中山破陋习》对话,可以感悟到划时代伟人的魅力;与《航天飞机》对话,可以感悟到人类超越自身的威力……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心灵美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更有知识,更有智慧,更有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新力……
  
  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指师生以阅读文本为中介进行的精神交流。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灵魂互答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保持了必要的权威,而又不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热情和探究世界的火花。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