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五读法”阅读教学初探(二)

时间:2016-1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3) 读得有感情.这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
  
  文章不是有一个个文字堆积而成的符号建筑,它之所以能富有感染力,是因为字里行间渗透着人的情感,你用心地去体会,就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间的默契交流,这种交流的结果通过你的声音来表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悟情,情投才能意合,朗读才能体现一定的水准.
  
  (4) 熟读成诵,重要段落当堂背诵.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都称得上是经典.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对于提高语言的领悟力,提升说话,习作的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当堂训练巩固,更是体现了积累语言的高效,有限的时间浓缩了更多精华.
  
  3.默读,整体概括.
  
  围绕课题,添加修饰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这样可以形成铺垫,降低难度.围绕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话,不至于无依据可循,说得泛无边际.围绕课题说过之后,还可以结合“ 课文流程式板书”来说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流程式板书”也是我新近研究的一种实用高效的板书设计,避免了传统板书繁琐、盲目地追寻一种学生看不明白的逻辑联系,黑板上横七竖八地排列,学生看着你设计出来的艺术品,已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课文流程式板书”则只将课文合理性地归纳为几个环节,简单的箭头连接,单纯的线型结构,学生一目了然.板书平添了几分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板起面孔吓唬人,老师设计起来也轻松写意,省事省心,岂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双赢的目的,这种板书的使用效果非常可观,结合板书流程,即使是最愚笨的学生,引导之下,也能很顺畅地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四. 拓展延伸,倾情对话.
  
  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和角色,学过之后,和他们进行口头和书面上的交流,实现德育和美育上的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和在文本的对话中得以实现.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五. 积累语言,摘录词句.
  
  学生手上都有一个语言积累本,用来摘录文中的妙词佳句,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地找,指名说,交流评议补充,之后齐读达成共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听说读写穿插其中.至此,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已凸现出来,受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小学中高年级必须重视语言积累,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谴词造句才不会感到捉襟见肘.
  
  课后反思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新教法的磨合情况,亮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时捕捉灵光一闪,积累材料.
  
  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读法”作为一种课堂操作模式具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可生
  
  搬硬套,实施过程中应视情况不同而灵活掌握.
  
  1.不同文体,所用读法应各有侧重.
  
  如议论文、说明文应多用默读,理解其内容.抒情性强的散文、诗歌应多用朗读、诵读,甚至加上辅助性的身体动作.
  
  2.相同文章的不同部分,各种读法的运用应有所区别.
  
  较平淡的叙述,摆出论点的部分可多用默读,侧重情感抒发的内容多朗读、默读。
  
  默读、寻读、朗读,不同的读法占据着“五读法”阅读教学的主体,设计思路与“整体感知--局部深入--再回归整体”的“优势教育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先进的教育思想都是相通的,目的也相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五读法”阅读教学教案实例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22.观点
  
  知识掌握点
  
  1.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涌起心潮澎湃.
  
  2. 深入发掘重点段落,诵读体现激情.
  
  3. 欣赏并学习描写潮来时比喻的巧妙运用.
  
  4. 好词佳句的积累.
  
  重难点
  
  “潮来之时”的精彩描述是重点.
  
  读文章想画面,如何读出激情是难点.
  
  设计理念
  
  诵读为主,重视语言积累,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背诵、摘抄、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
  
  设计特色
  
  分层指导朗读,每次带着不同要求。读法尽量追求多样,分组,赛读,齐读,二重读(这是新近试用的方法,一浪接一浪,体现潮势的汹涌.)